[实用新型]油气管道雷达安全预警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6238.4 | 申请日: | 2007-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6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周书荣;张时忠;汪民辉;高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毕国华;汪民辉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翎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管道 雷达 安全 预警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管道在线监测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气管道雷达安全预警系统,实现油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
二、背景技术:
目前,有关油气管道的在线监测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国内外已有不少产品问世。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事前检测预警技术是指在管道达到破坏之前能够报警和定位,它可以在未产生破坏和造成事故之前进行预警,从而更好地抑制事故的发展,降低损失,避免跑油漏气事故的发生。
实时检测是以管道事故正在发生而产生的信号为研究对象,做到及时报警阻止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事后检测是以泄露时产生的信号为研究对象,只有在破坏发生后才能检测到,会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事后检测虽是现在的主流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流量或压力突变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时模型法。其缺点是反应迟钝不能及时报警,管线上下坡度大压力流量变化大不稳定的管线无法使用。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油气管道雷达安全预警系统,其将安全报警监测与数据采集信号处理,数据分析,遥测、摇调、遥控等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了对油气管道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使管道安全的事前预测和事后监测相结合,能大大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油气管道雷达安全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站,主站通过通讯网分别与雷达站和监控站连接,雷达站和监控站分别与油气管道连接。
上述主站包括与上位机20连接的控制主机,通信组合与控制主机连接,主站电源组合分别与控制主机以及通信组合连接。
上述雷达站包括与油气管道连接的雷达信源组合、信号处理组合和遥测遥控组合,雷达信源组合与遥测遥控组合连接,遥测遥控组合与通信组合连接,信号处理组合与通信组合连接,通信组合与设备报警组合连接。
上述监控站包括与油气管道连接的数据采集传感器,数据采集传感器与监测机连接,监测机与传输机连接,报警组合分别与监测机和传输机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运用主动探测和被动探测相结合,比较理想的解决了长期困扰油气管道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无法实时探测这两大安全难题,不仅能对打孔盗油、盗气、地震、水毁和其他人为破坏造成的突发事故做到及时发现和报警,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而且还能对现役油气管道在长期运行中产生的老化、疲劳及腐蚀程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诊断出安全隐患,适时作出预警提示,真正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同时还能对油气管道的日常维护和紧急抢修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即可节约维修费用,又能保证管道的运行安全,极大地提高管道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雷达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监测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主机,2-通信组合,3-主站电源组合,4-雷达信源组合,5-信号处理组合,6-遥测遥控组合,7-通信组合,8-设备报警组合,9-雷达电源组合,10-传输机,11-监测机,12-太阳能供电组合,13-报警组合,14-数据采集传感器,15-主站,16-监控站,17-雷达站,18-专用或公用通讯网,19-金属油气管道20-上位机。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油气管道雷达安全预警系统由主站15、雷达站17和监控站16三大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由雷达站信源组合4不断向金属管线发送雷达信号,该信号就象一层电磁防护网沿管线分布。在管道周围环境条件不变时,则雷达波信号处于一个恒定状态。当外界条件发生突变时,如在管线上电焊、打孔或外力机械损伤、断裂时,管线上的电磁场也将发生突变。这时雷达站的信号处理组合5即可接收到突变的反射波信号。然后经过初步的识别,判断处理之后即通过通信组合7发给主站15,再由控制主机1进一步分析判断即时发出预警或报警信号,并在主机显示器上相应的显示出报警时间、报警类型和报警地址。同时控制主机1还将报警信息立即发送给巡线员和有关人员以便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由于本系统在管线上安装有监控站16,通过监测机11检测安装在管线上的各种传感器和采集管线上安装设备的数据经传输机10发给主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国华;汪民辉,未经毕国华;汪民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62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