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送纱器固定装置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7865.X | 申请日: | 200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29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惠;陈佩莹;陈伯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仁惠;陈佩莹;陈伯霖 |
主分类号: | D04B35/00 | 分类号: | D04B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诚芝;母宗绪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纱器 固定 装置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送纱器结构,尤指一种针对送纱本体与导纱单元的组合定位具有简易、迅速的操作功效,且具有防止导纱单元安装位置错误、不确实的防范功能,进而可确实提高整体组装质量的送纱器固定装置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送纱器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有一送纱本体90及入纱板91,该送纱本体90一端下方设有一凹槽92,用以固设于圆针织机上(未图示),该送纱本体90的另一端设有导纱轮组93;该入纱板91略成一L形板,其包括有一定位板94及入纱导板95,该定位板94上设有二呈八字型布设的定位槽941,该定位槽941可藉螺杆942螺固于该送纱本体90下方相对的螺孔901,该入纱导板95上设有复数排列的固定孔96及导纱孔97,该固定孔96用以固定导纱单元(未图标),该导纱孔97作为纱线入纱时的导引。
上述该现有送纱器进行组装时,需先将该入纱板91螺固于该送纱本体90上,方得进行后续导纱单元的设置及纱线的穿设,而由于该定位槽941呈内缩外宽的八字型槽,其组合螺固时需将该入纱板91平均往外推,以免该入纱板91呈现歪斜的定位,故操作组装人员需具一定的组装技术,尤其在不具适当辅助定位的情况下,在旋转螺固其一螺杆942时,该入纱板91的位置容易移动(如图4所示),如此将导致入纱板91定位后也呈偏斜状态,而此种情形最容易发生在新进操作人员,使得整体组装质量产生基础性的缺陷问题,诚有待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器固定装置改良结构,其能使入纱板与送纱本体的螺固组装具有操作上的简易性、便利性及效益性,并进而提高整体组装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送纱器固定装置改良结构,其能使入纱板与送纱本体的螺固组装具有适当的辅助定位功能,以避免入纱板组装位置上的偏差,并降低其组装操作的技术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实行的技术手段包括
一送纱本体,该送纱本体下方设有至少一螺孔座,该螺孔座设有螺孔,该螺孔座的前端进一步设有一定位抵件;一入纱板,包括有定位板及入纱导板,该定位板上设有对应该螺孔的固定孔,以螺件将该固定孔及螺孔相固结。
所述该定位抵件呈一L形抵块体形状的抵件。
该送纱本体下方设有至少一定位座,该定位座设有螺孔。
该定位座略呈一圆形柱体,该定位座顶端两侧设有切状的缺部。
该入纱板设有对应该定位座顶端形状的定位孔,该定位孔呈两端弧形及两端切平的方形孔。
本实用新型所实行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包括一送纱本体,该送纱本体下方设有至少一定位座,该定位座设有螺孔;一入纱板,包括有定位板及入纱导板,该定位板上设有对应该定位座的定位孔,该定位孔可与该定位座产生套结定位。
该送纱本体下方设有至少一螺孔座,该螺孔座设有螺孔,而该定位板上设有对应该螺孔的固定孔,以螺件将该固定孔及螺孔相固结。
该螺孔座的前端设有一定位抵件。
该定位抵件呈一L形抵块体形状的抵件。
该定位座略呈一圆形柱体,该定位座顶端两侧设有切状的缺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送纱器固定装置能使入纱板与送纱本体的螺固组装具有操作的简易性、便利性及效益性,并进而提高整体组装的质量。且能避免入纱板组装位置上的错误与偏差,并降低其组装操作的技术性要求及进而提高整体组装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送纱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送纱器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送纱器组装的上视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送纱器组装偏斜的上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组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兹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更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现以较佳的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仁惠;陈佩莹;陈伯霖,未经陈仁惠;陈佩莹;陈伯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78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专用双流水线RISC指令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 下一篇:车载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