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8362.4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60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庆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智雄 |
主分类号: | F01N3/24 | 分类号: | F01N3/24;F01N3/38;F01N3/36;F01N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应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 引擎 加温 装置 | ||
1. 一种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包括一结合在引擎排烟管(11)后的后燃器(12)、一结合在后燃器(12)后的触媒转化器(13),其特征在于:
前述后燃器(12)的一侧设有一助燃点火装置(14)、另侧则设有一感温装置(15),前述助燃点火装置(14)包括一能产生适当油气混合比的雾化喷嘴(16)及一能使油气达到燃点的助燃器(17);
前述雾化喷嘴(16)的前置装置包括一能供油给雾化喷嘴(16)的油路供给系统(19)、及一能供给空气给雾化喷嘴(16)的空气供给系统(20);
前述后燃器(12)设有一能补充后燃器(12)空气以达助燃的空气补给系统(30);以及
前述助燃点火装置(14)、感温装置(15)、油路供给系统(19)、空气供给系统(20)、空气补给系统(30)皆与蓄电器(35)及控制器(18)保持电性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助燃器(17)为电热装置(17a);该电热装置(17a)前端间隔设有至少二个金属导棒(171),在金属导棒(171)间衔接有能产生电阻的电热丝(172)。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助燃器(17)为能产生火花使油气燃烧的点火器(17b);该点火器(17b)选自下列其一:电棒(173)、火星塞(174)。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助燃点火装置(14)是设于一与后燃器(12)连接并可供拆装及调整距离的连接管(164)上;该助燃点火装置(14)的雾化喷嘴(16)设置在连接管(164)的一端,而助燃器(17)是设在前述雾化喷嘴(16)所喷出的雾化油气经过后会燃烧的位置处,该助燃器(17)与控制器(18)的间设有一供升压用的点火线圈(29)。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雾化喷嘴(16)为由一连接空气供给系统(20)的入气管(161)、一连接油路供给系统(19)的入油管(162)、及一结合前述能使油气混合后再雾化喷出的喷管(163)所组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油路供给系统(19)为由一能自动补充油量的油杯(21)、一能调整管路油压的调压阀(22)、一能控制入油的电磁阀(23)、及一供应油源的油箱(24)所组成;前述油杯(21)内枢设一浮筒(211)、及一受浮筒(211)升降而封闭或开放燃油入口(212)的针阀(213)。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空气供给系统(20)为由一供储存空气用的第一储气筒(25)、一产生空气源的空压产生器(26)、一调整管路压力的调压阀(27)、及一控制入气的电磁阀(28)所组成。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空气补给系统(30)为由一储存空气的第二储气筒(32)、一控制及产生空气源的空压产生器(26)、-调整管路压力的调压阀(33)、及一控制入气的电磁阀(34)所组成,又该空气补给系统(30)设有至少一支能供给空气给后燃器(12)的喷气管(31)。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气管(31)径向设置于后燃器(12)内。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气管(31)设置于连接管(16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智雄,未经张智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836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相位式探针感测结构
- 下一篇:镜面腐蚀雕刻凹版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