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七段显示器的发光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8473.5 | 申请日: | 2007-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17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肖梅;谢丽娜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器 发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七段显示器的发光结构,尤指一种通过基板、多个发光芯片及透光胶层的组合设计,使具有可大幅缩减七段显示器的体积和厚度,可提高整体的散热性、耐高温及发光颜色一致性,而适用于电子产品、仪器设备、家电产品或类似显示器结构。
背景技术
七段显示器在许多电子产品或仪器设备上经常可见,其内部构造通常为八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所组成,由于发光二极管为半导体元件,其使用寿命长、稳定度高,适合作为各种不同的光源,而七段显示器为七笔划与一个小数点,依顺时针方向为A、B、C、D、E、F、G与DP等八组发光二极管的排列,可用以显示0~9数字及英文字A~F,但由于电子产品日益精进,且皆强调轻薄短小,然而,以表面黏着技术(Surface Mount Device)SMD而言,传统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图未示),一般用塑料外壳做成带反射腔的七节式外壳,将发光芯片设置在与塑料外壳的七个反射腔互相对位的基板上,每个反射腔底部的中心位置就是发光芯片,再将带有发光芯片的基板与塑料外壳对位以树脂或热压方式固化,以将数个元件连结成一体。
然而,上述的七段显示器结构,因该七段显示器设有塑料外壳,故具有较大厚度和体积,又因塑料外壳封装而使七段显示器整体无法有效散热,造成温度过高,使七段显示器容易损坏,进一步影响其它电子零件及电路板电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七段显示器的发光结构,通过基板、多个发光芯片及透光胶层的组合设计,而无需使用塑料外壳封装,可大幅缩减七段显示器的体积和厚度,增加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七段显示器的发光结构,通过基板、多个发光芯片及透光胶层的组合设计,可提高整体的散热性及增加耐高温,且其发光芯片亮度不需太高,即可提高发光颜色一致性,更加省电和环保,而增加实用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七段显示器的发光结构,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上设有多个电极;多个发光芯片,该多个发光芯片设置于基板上,而该多个发光芯片排列位置是依据七段显示器的各节显示笔划位置所设,且该多个发光芯片与该多个电极电性连接;以及一透光胶层,该透光胶层包覆封装该基板上的多个发光芯片与多个电极,而于基板两侧露出多个电极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基板、多个发光芯片及透光胶层的组合设计,而无需使用塑料外壳封装,可大幅缩减七段显示器的体积和厚度,增加实用性。
2、通过基板、多个发光芯片及透光胶层的组合设计,可提高整体的散热性及增加耐高温,且其发光芯片亮度不需太高,即可提高发光颜色一致性,更加省电和环保,而增加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点及具体实施例可于以下配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进一步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共阴极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共阳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芯片与电极连接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芯片与电极连接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芯片与电极连接示意图(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共阴极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共阳极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 基板
11a 电极
11b 电极
11c 电极
11d 电极
11e 电极
11f 电极
11g 电极
11h 电极
11i 电极
11j 电极
12 电极
20 发光芯片
21 发光芯片
30 透光胶层
40 导线
41 锡球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七段显示器的发光结构,包括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84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