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8688.7 | 申请日: | 200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31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林宪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声籁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22 | 分类号: | H04R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随身 式耳外 微型 音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耳机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路日渐发达,资源交流也更为频繁,音乐档案可轻易由网路下载到个人电脑中,配合近年来随身听所掀起的一股潮流,将音乐储存于随身听内,不论是骑车、走路、等车的时候都可以同时听着音乐。但随身听搭配的耳机由于体积小,共鸣腔室不大,因此低音往往在声音传递过程中消散。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一耳机的实施例,耳机包含一扬声器10、第一空间12、第二空间14及一导音管16,扬声器10发出声音后,声波在第一空间12及第二空间14内共鸣,最后声音由导音管16传出至人耳中。虽然此现有技术中有两个共鸣腔室,也即第一空间12及第二空间14,但由于低音的发散性,此结构纵然有两个共鸣腔室在聚合低音方面依旧不足,难以解决低音发散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其让声音讯号经过两次共鸣而更收敛,且由于第一次共鸣在扬声器内部进行,因此低音更加厚实而能让人耳听见,解决低音容易发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其利用一较大的扬声器使音波在扬声器中先行共鸣,以减少从扬声器直接送出后低音的发散。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其提供一第二腔室做为集音室,其相当一微小化的音箱,可将收到的声音再次进行共鸣,当声音经过二次共鸣后会更加集中,低音也可保留住。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其包含一第一腔室,其上设有一第一出音孔;一扬声装置,设置于第一腔室中,一音源线连接于扬声装置上,音源线发出的声音在扬声装置中震荡共鸣后传送到第一腔室中,经由第一出音孔送出;以及一第二腔室,其设有一收音孔及一第二出音孔,收音孔与第一出音孔衔接,声音从第一出音孔送出后第二腔室透过收音孔接收,经震荡共鸣后从第二出音孔送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是让声音在扬声器中先行共鸣,以减少从扬声器直接送出后低音的发散,再提供一第二腔室做为集音室,其相当一微小化的音箱,可将收到的声音再次进行共鸣,当声音经过二次共鸣后会更加集中收敛,低音也可保留住,且由于第一次共鸣在扬声器内部进行,因此低音更加厚实而能让人耳听见,解决低音容易发散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微型耳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的挂在使用者耳朵上的实施例示图意;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的立体图;
图7及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挂在使用者耳朵上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以耳夹方式应用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套设于眼镜架上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号说明】
10扬声器
12第一空间
14第二空间
16导音管
20扬声器
22第一腔室
222前壳体
224后壳体
226第一出音孔
24第二腔室
242收音孔
244第二出音孔
26音源线
28耳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本实用新型的随身式耳外微型音箱装置包括一扬声器20、一第一腔室22、一第二腔室24、一音源线26及一耳挂装置28,其中扬声器20设置于第一腔室22中,音源线26连接于扬声器20上;第一腔室22由一前壳体222及一后壳体224所组成,侧边设有一第一出音孔226;第二腔室24上设有一收音孔242及一第二出音孔244,此收音孔242设在第二腔室24的侧边,与第一出音孔226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声籁企业有限公司,未经声籁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86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售货机
- 下一篇:一种通过P2P技术从网络下载文件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