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锯片快速装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1738.7 | 申请日: | 200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04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曹平祥;丁建文;王宝金;郭晓磊;周兆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B5/32 | 分类号: | B27B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锯 快速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木材或类似材料加工中圆锯片和机床主轴的联接装置。尤其涉及木工圆锯片的设计及其与机床的联接。
二、背景技术
圆锯机结构简单,设备制造及维护成本低,是木材加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传统的圆锯机采用两个法兰盘(夹锯盘)、螺母及垫圈将锯片固定在锯机主轴上。为了保证圆锯片上所有的刀齿都均衡参加切削,要求圆锯片和锯机主轴具有较高的同轴度,对锯片的制造及安装精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锯机外侧有法兰盘和螺母等元件,影响锯机的切削工作,使得圆锯机所能锯剖的木材尺寸远小于其锯片直径。
实际应用时,由于锯片需经常修磨,为了保证锯片更换方便,锯片安装孔和锯机主轴采用间隙配合,其配合公差在0.1mm左右,因此锯片的回转轴线往往和锯机主轴不在一条直线上,同轴度较差,造成在工作时,每个锯齿的切削量不一致,增大了锯片的振动,影响锯机加工质量,甚至损坏锯片。现代化的锯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转速大幅度提高,但高速旋转的锯片对安装精度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锯片装夹方式已难以满足要求。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圆锯机装夹方式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使圆锯片与锯机主轴快速联接的装置,有效提高圆锯片装夹速度和装夹精度。圆锯片上开有6个锥形孔和一个中心孔,可预先用沉头螺钉通过锥形孔将其和锥形轴套联结;锥形轴套和机床主轴采用1∶10锥孔配合,用一个内六角螺钉联结。
采用上述的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
一是锥形轴套和主轴采用1∶10锥孔配合,仅用一个内六角螺钉联结,可使圆锯片与锯机主轴实现快速精密联接,结构简单,回转精度高,具有优良的动平衡,减小锯机的振动和噪声,能适应较高的转速。
二是可预先用沉头螺钉通过锥形孔将圆锯片和锥形轴套联结,使装置操作简单,更换圆锯片方便,对操作人员无特殊要求,适用范围广。
三是该装置安装完成后,圆锯片外侧保持为一平面,使得锯机可以加工较大的工件,改善锯机的切削性能,使锯机切削质量得到提高,增大锯机的使用范围。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快速装夹装置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左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利用该装置加工原木示意图。
图中:1-圆锯片,2-锯片固定螺钉,3-锥形轴套,4-轴套固定螺钉,5-机床主轴,6-原木,7-水平锯机,8-垂直锯机。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圆锯片1、锯片固定螺钉2、锥形轴套3、轴套固定螺钉4等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圆锯片1上开有安装锯片固定螺钉2的6个锥形孔和安装轴套固定螺钉4的一个中心孔;锥形轴套3的直径一般为圆锯片1直径的1/3,上面开有和圆锯片1上位置相对应的6个螺纹孔。圆锯片1和锥形轴套3通过锯片固定螺钉2联结,锥形轴套3和机床主轴5采用1∶10锥孔配合,通过轴套固定螺钉4联接。锯片固定螺钉2为沉头螺钉,轴套固定螺钉4为内六角螺钉。
当需更换和修磨圆锯片1时,只需松开轴套固定螺钉4,锥形轴套3和锯片1则可一起从机床主轴方便卸下,再松开锯片固定螺钉2,则可使锯片1和锥形轴套3分离。更换或修磨后的圆锯片1首先用锯片固定螺钉2将其和锥形轴套3联接在一起,再用轴套固定螺钉4将它们联接在机床主轴5上。由于机床主轴5和锥形轴套3采用锥孔配合,对装拆无任何技术要求,同时又消除了传统联接方式中的配合间隙,使得整个机床的锯切精度得到提高。
在上述装置中,圆锯片1和锥形轴套3的联接采用沉头螺钉联接,从而使整个圆锯片1的外侧没有任何突出物体,保持一个平面状态,从而使得锯机可以加工较大的工件,采用两套这样的装置,并使其成相互垂直状态,则可使其加工大直径的原木。
图3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加工大直径原木示意图,由于锯片外侧保持为一个平面,从而使得整个圆锯片1均可接触原木6表面,从而实现以较小锯片直径的圆锯机加工大直径的原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17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