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3667.4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36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林秀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秀林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F21V15/02;H01L23/467;H01L23/34;F21V31/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温州高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乾康 |
地址: | 325000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大功率 照明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尤其涉及其散热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被称为第四代新光源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灯,输出功率已达100W,其光通亮与600~1000W的白炽灯相当。但因为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环境温度必须小于65℃,否则,二极管的光衰现象便会过早的出现,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同时驱动器的工作也变得极不稳定。所以,灯具内的积热必须及时排除,这是业界研究的课题之一。目前的排除积热方法主要是借助铝合金灯壳的导热性能,但是,由于涂了防腐漆的灯壳导热性能已大幅下降,再者,空气本身又是热的不良导体,真正传导出去的积热很少,解决不了灯具的积热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发光二极管照明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及时散热的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包括灯壳、散热器,灯壳下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气窗,灯壳上部设有至少一个出气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出气窗上方设有挡雨板,挡雨板固定在灯壳上并与出气窗保持一定距离。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进气窗和出气窗的窗口装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任一种技术方案中的散热器中的散热片的排列与进气窗和出气窗构成气流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灯壳下部设进气窗以及灯壳上部设出气窗的方式,利用了冷空气吸热后膨胀并上升的原理,为灯具内外的冷热空气的交换提供通道。冷空气从进气窗进入灯腔,吸热后上升至出气窗排出。因此无论灯具输出功率有多大,产生的热量都能通过这种交换方式及时排出灯具,带来让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的散热及时有效的有益效果。
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位于出气窗上方的挡雨板进一步带来能让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在野外的雨天气候下使用的有益效果。
上述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在进气窗和出气窗的窗口增设滤网,能过滤掉进入灯壳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以及腐蚀物,防止灯壳内堆积灰尘颗粒以及灯壳内电子器件受到腐蚀。
上述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散热器中的散热片的排列方式能使散热片和灯壳下部的进气窗以及灯壳上部的出气窗共同构成气流通道,使灯壳内部气流的通行更加顺畅,进一步提升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的散热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中散热片排列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是一种横置式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其照明面朝下设置在灯壳下部,可适用于路灯照明等场合。该实施例一包括灯壳3,灯壳3内包括驱动器10,发光二极管8,以及位于发光二极管8焊接板13上方的散热器6,灯壳3下部照明面嵌有玻璃板9,灯壳3下部开有两个进气窗1,两个进气窗1在玻璃板9的左右两侧对称排列,灯壳3的下部照明面周边上设有滴水沿7,滴水沿7由灯壳照明面向下凸出大约5厘米,灯壳3的上部开有一个出气窗2,出气窗2位于散热器6的正上方,出气窗2的正上方还设有一个比出气窗2窗口面积大的挡雨板4,挡雨板4由支柱11支撑在灯壳3上方并与出气窗2保持一定距离,出气窗2以及两个进气窗1的窗口都设有活性炭纤维滤网5,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具有吸附性材料制成的滤网,活性炭纤维滤网5由压片12压在出气窗2以及进气窗1的窗口上,散热器6上的散热片14呈间隔排列,并与灯壳3上的出气窗2以及进气窗1组成气流通道。
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是一种竖置式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照明灯,其照明面设置在灯壳侧面,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秀林,未经林秀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36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