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密封环摩擦性能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8135.X | 申请日: | 2007-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21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于新奇;彭培英;张贺房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9/00 | 分类号: | G01M19/00;G01N19/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金国 |
地址: | 050018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摩擦 性能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环摩擦性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机械密封生产单位具有密封环摩擦性能测试装置,但其结构大多为卧式结构,在测试不同密封闭合力下密封环之间的性能时必须拆卸密封端盖,进一步压紧或更换弹簧,测试的准确性和效率大为降低,并且测量密封环的端面温升较为困难;同时现有的测试装置具有互换性差、适应性差、结构复杂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灵活变化密封闭合力,快速测试不同密封闭合力下密封环之间性能的立式密封环摩擦性能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下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静环座、动环座、分别设置在静环座和动环座上的呈竖向设置的静环和动环,静环座上设置有和静环内的液腔相连通的进液连通孔,动环通过传动轴和电机相连接,静环座的下端设置有闭合力加压装置,向上推动静环座,动环可带动静环旋转。
本实用新型在静环座的周边设置有围堰,围堰通过连通管和计量储液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在静环座的下端设置有由杠杆、砝码和支杆构成闭合力加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在杠杆和静环座之间设置有顶杆,顶杆和静环座之间设置有轴承座。
本实用新型在由氮气瓶和缓冲罐构成的压力液体供给装置通过连通管和静环座上的连通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在静环座上设置有挡板,在挡板的一侧设置有由载荷传感器、电阻应变仪构成的摩擦扭矩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积极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动环座上的动环随着电动机的转动而高速旋转,动环与固定在静环座上的静环端面之间形成一对密封副。密封液体介质在缓冲罐内气体压力作用下流入静环座,并沿着静环座的中心线垂直向上到达密封端面,泄漏的液体沿静环座上的小孔流入泄漏液体测量杯中。砝码放置在杠杆的一端,通过杠杆作用使顶杆向上运动,静环座随着推动顶杆向上滑动,从而形成机械密封的闭合力,并且该力可以通过一侧的砝码重量任意调节。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很好的模拟机械密封的工作状况,并且操作参数的调节十分方便。密封环的温升由温度传感器测量。密封环间泄漏的液体由储液杯收集,可测量单位时间的泄漏量。密封环间的摩擦扭矩由载荷传感器测量得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可通过改变动环座和静环座的尺寸,即可测量不同规格的密封环间的性能参数。不仅密封可靠,而且寿命长,延长维修周期,降低维修费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环、静环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摩擦扭矩测试装置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电动机,2电机固定板,3传动轴,4动环座,5动环,6静环,7静环座,8摩擦扭矩测量装置,9顶杆,10支撑套,11计量储液杯,12砝码,13底板,14杠杆,15钢球,16支撑板,17氮气瓶,18缓冲罐,19立柱,20围堰,21温度传感器,22数据采集仪,23变频调速器,24液腔,25进液连通孔,26轴承座,27连通管,28支杆,29挡板,30载荷传感器,31电阻应变仪。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静环座7、动环座4、分别设置在静环座7和动环座4上的呈竖向设置的静环6和动环5,静环座7上设置有和静环6内的液腔24相连通的进液连通孔25,由氮气瓶17和缓冲罐18构成的压力液体供给装置通过连通管27和静环座7上的连通孔25相连通,动环5通过传动轴3和电机1相连接,静环座7的下端设置有闭合力加压装置,向上推动静环座7,动环5可带动静环6旋转,在静环座7的周边设置有围堰20,围堰20通过连通管和计量储液杯11相连通,在静环座7的下端设置有由杠杆14、砝码12和支杆28构成的闭合力加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在杠杆14和静环座7之间设置有顶杆9,顶杆9和静环座7之间设置有轴承座26。
本实用新型在静环座7上设置有挡板29,在挡板29的一侧设置有由载荷传感器30、电阻应变仪31构成的摩擦扭矩测量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科技大学,未经河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8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