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央空调系统臭氧消毒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8972.2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36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曾开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明利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6 | 分类号: | F24F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361021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央空调 系统 臭氧 消毒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消毒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中央空调系统臭氧消毒设备。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在社会上的众多办公写字楼、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医院等公共场所中普遍使用,但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杀菌消毒、防病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快速、高效、低耗的消毒手段来杀灭中央空调系统中空气中的致病细菌和病毒,减少由于使用中央空调系统而带来的病菌交叉感染或菌团等的发生。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过程是将各空调场所的空气送至空调机进行集中热交换,然后将其分送至各空调场所。当某个空调场所发生病菌、病毒等引起的空气污染时,这种形式的中央空调就会出现交叉感染问题。
臭氧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菌剂,无论是高浓度下还是在低浓度下,都具有优良的消毒和杀菌作用。采用抽样消毒、杀菌速度快,其自身也在20-50分钟内即可完全分解,没有任何残留物。臭氧可以扩散到空间的任何角落,杀菌、消毒没有死角。另外,低浓度(0.02~0.08ppm)的臭氧,不仅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可以使空气变得清新,有利于人体健康。产生臭氧的原料为空气,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因此将臭氧应用于空气消毒的产品因运而生。但是,空气中高浓度的臭氧对人体是有害的。根据美国国家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的资料显示,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2ppm是人的安全上限。现有技术中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臭氧消毒装置是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在车站、宾馆、写字楼、家庭等公共场所因消毒空气要将所有人员清场,就显得有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央空调系统臭氧消毒设备。该设备与中央空调配合使用,实现对各空调分场所和整个空调系统管道内的杀菌、消毒,又无需担心人身处空调场所因臭氧浓度过高而带来的身体伤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臭氧消毒设备,包括控制器、臭氧发生器及臭氧感应器,所述臭氧发生器与控制器相连,置于各空调分场所的臭氧感应器通过控制电路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中央臭氧发生器,其上设有与中央空调系统总回风管道互相连通的导入管。
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置于各空调分场所的小型臭氧发生器。
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中央臭氧发生器和小型臭氧发生器,中央臭氧发生器上设有与中央空调系统总回风管道互相连通的导入管,小型臭氧发生器置于各空调分场所。
所述中央臭氧发生器置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处。
所述控制器置于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处。
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可以通过控制器调节臭氧产量,臭氧感应器可在任何空调场所布置,并可将该场所的臭氧浓度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臭氧感应器传动的臭氧浓度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调节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量,以此来控制整个空调系统的抽样浓度,对空调场所和空调管道进行杀菌、消毒,使空调系统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病菌交叉感染和菌团等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中央臭氧发生器 2——小型臭氧发生器
3——臭氧感应器 4——控制器
5——回风管道 6——导入管
7——空调分场所 8——空调系统
9——过滤器
如图1、图2所示,该中央空调系统臭氧消毒设备主要由控制器4、中央臭氧发生器1、小型臭氧发生器2及臭氧感应器3组成,其中臭氧感应器3分别置于各空调分场所7,中央臭氧发生器1和控制器4置于中央空调系统8的主机处,中央臭氧发生器1上设有与中央空调系统总回风管道5互相连通的导入管6,小型臭氧发生器2置于各空调分场所7,控制器4分别与中央臭氧发生器1、小型臭氧发生器2及臭氧感应器3相连接。由于控制器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这里就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明利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明利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89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