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灯具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8997.2 | 申请日: | 2007-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38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廖钦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钦彬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F21V23/06;F21V29/00;H01L23/34;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尤指在散热模块设有中空热管、散热鳍片组,利用热管内吸收发光二极管热能产生的液、气相变化,使热能可快速传导至热管顶部的散热鳍片组进行发散,进而提升本实用新型散热的速度、效果与使用寿命。
背景技术
按,灯光照明设备的实用新型使用,改变了人们在夜间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不必承受夜晚、昏暗所带来的不便,而现今在一般家庭中或公共场合,都可看到各式各样的灯光照明设备,以在夜晚时分大放光明,且现今市面上所使用的照明设备,大多利用钨丝灯、日光灯、石英灯、氙气灯等型式的灯泡,然而,此类电灯大多具有光衰减快、耗电量大、寿命短、易破裂、不可回收、极易发热等缺点。
是以,随着发光二极管技术的飞快发展和改进,便出现有利用发光二极管来替代传统灯泡的照明灯具,因发光二极管本身具有寿命长、省电、启动速度快、无污染、可回收、价格低、坚固和不易发热等许多的优点,使得各厂商纷纷加入发光二极管的研发与改良,但一般功率的发光二极管却具有亮度较小、无法发散足够光源的问题,而无法达到替代传统灯泡的目的,厂商便针对此一问题研发出了具有较大亮度的高功率发光二极管。
故,生活周遭便出现有许多利用高功率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设备,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发光二极管手电筒,但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却也有高发热的特点,当高功率发光二极管的高热无法快速发散降温时,便会大幅缩短其使用寿命,厂商便于照明设备上增设有散热片,利用散热片将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高热传导发散、对流,使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可实际运用来生产照明设备,但随着厂商不断的研发改良,其发光二极管也出现有还高功率的产品,使发光二极管可确实达到替代日常生活中目光灯、水银灯等传统灯泡的目标,但因提高功率不仅带来了较高的亮度,也产生有还高发热的缺失,故,随的而来的便是散热速度与效率不足的问题,因还高功率发光二极管的温度无法降低而出现缩短寿命的情形,导致还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无法实际运用在生活中,是以,如何解决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散热、降温的问题与缺陷,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陷,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与考虑,并以从事在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可快速进行散热并具良好散热效果、提升使用寿命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实用新型专利诞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用以克服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首先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其包含插接部、电源装置、散热模块以及光源部,其中:
所述的插接部用以设置在传统灯座上;
所述的电源装置为装设在插接部下方,且电源装置内设有进行交、直流电转换的变电模块;
所述的散热模块为装设在电源装置下方,且散热模块设有提高热传导速度的中空状热管,并在热管外侧设有将其热能传导、对流发散的散热鳍片组;
所述的光源部装设在散热模块下方,且光源部设有连接散热模块热管进行热传导的导热板,并在所述的导热板底部设有具热传导作用的基板,其基板底面则布设有呈矩阵排列的复数发光二极管;
其次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其包含插接部、电源装置、散热模块以及光源部,其中:
所述的插接部设置在传统灯座上;
所述的电源装置装设在插接部下方,且所述的电源装置内设有进行交、直流电转换的变电模块;
所述的散热模块为装设在电源装置下方,且散热模块设有至少一个提高热传导速度的中空状热管,并在热管一侧设有将其热能传导、对流发散的散热鳍片组;
所述的光源部与所述的散热模块并列在电源装置下方,且所述光源部设有连接散热模块热管进行热传导的导热板,而所述导热板相对于散热模块的另侧设有具热传导作用的基板,并在基板另侧布设有呈矩阵排列的复数发光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钦彬,未经廖钦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89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