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锁闩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9553.0 | 申请日: | 2007-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4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江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3/00 | 分类号: | E05B3/00;E05C1/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台湾省嘉义***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锁闩,特别是锁闩内部的第二凸轮受一传动板的支承部的支承,以使第二凸轮传动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装于门上的管形锁构造中,主要是由一锁闩7与一锁体8所组合而成(如图1所示),锁闩7是由门9的侧边装设于预先钻好的锁闩孔91中,并以二支螺丝75将锁闩7上的面板72固定于门侧边。一锁体8是于门上所具有垂直于锁闩孔91中心线的锁体孔92中、再以一转轴81及两支支承螺母82沿着锁闩7轴向排列所设置的通孔73及转轴孔74穿设固定,从而使锁体8的旋转能操作转轴81传动锁闩7,以用来将锁闩头71缩入。
从门边到锁体孔92中心线的距离,为俗称的后退量(即装置距离),在锁界大都已将后退量(装置距离)标准化,而其规格尺寸为23/8寸(60mm)及23/4寸(70mm),虽然大多数的门锁制造业者均制造供应两种装置距离不同的锁闩,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其为配合现有锁体的使用,皆具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例如:U.S.Patent No.4,615,549及U.S.Patent No.4,927,199构造,凸轮于传动时皆有不稳定的现象出现。
又U.S.Patent No.6,003,008等,为改良上述结构所创作的构造。
有鉴于此,为提升提高凸轮传动的稳定性,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闩,具有构造简单、传动稳定性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锁闩,包括:一锁闩箱,为一中空管体,其一端连接一面板,该锁闩箱内部容置一传动机构用以传动一锁闩头;一壳体,一端固接于锁闩箱,内部形成中空腔室,并于若干预定位置设有二个依不同后退量规格所设定的第一转轴孔与第二转轴孔;一传动板,活装于该壳体中,其一端连接该锁闩箱内的传动机构,另一端中央形成预定长度的镂空部,以成形两侧板,该两侧板上分别具有第一传动部与第二传动部,该第一传动部与该第二传动部间隔一预定位置;一第一凸轮,具有凸缘可具旋转地安装在壳体的第一转轴孔中,而活装于该传动板的板面上,该第一凸轮具有一孔,另于该第一凸轮一端设有两拨动部;一第二凸轮,具有凸缘可具旋转地安装在壳体的第二转轴孔中,该第二凸轮具有一孔,另于该第二凸轮一端设有两拨动部;该第一凸轮的孔与该第二凸轮的孔,供锁体的转轴择一插置,以驱动该第一凸轮或该第二凸轮作旋转运作,以选择地推动该传动板的第一传动部之一或第二传动部之一,使该锁闩头向锁闩箱的内部成撤收;其中:一支承部形成于该侧板的第二传动部邻近处,并支承于该第二凸轮的表面,以防止该第二凸轮旋转时所产生的晃动。
所述壳体于若干预定位置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
所述壳体由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所组成的一中空腔室,该第一连接板与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分别具有固定部可伸入锁闩箱内定位结合,该第一连接板具有一凸耳与一孔与该第二连接板具有一凸耳与一孔相对应,使第一连接板的凸耳穿过第二连接板的孔,第二连接板的凸耳穿过第一连接板的孔,再分别弯折第一连接板的凸耳与第二连接板的凸耳使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固接一起。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该第二连接板为形状相同的元件。
所述第一凸轮与该第二凸轮为形状相同的元件。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传动板的两侧板的第二传动部邻近处形成一支承部,其可支承于该第二凸轮的表面,从而可防止该第二凸轮旋转时所产生的晃动,从而可提高凸轮传动的稳定性,且构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锁闩、锁体与门扉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锁闩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闩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锁闩显示局部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锁闩、锁体与门扉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锁闩 2壳体 21第一连接板
211第一通孔 212第二通孔 213第一转轴孔
214第二转轴孔 215第三通孔 216凸耳
217孔 218固定部 22第二连接板
221第一通孔 222第二通孔 223第一转轴孔
224第二转轴孔 225第三通孔 226凸耳
227孔 228固定部 3传动板
31镂空部 32侧板 33第一传动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9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支路与主干街道的组合道路
- 下一篇:一种自动苫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