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主配线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0111.8 | 申请日: | 200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86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程北锋;刘小增;柳昕;颜德利;史通;周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1/14 | 分类号: | H04Q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立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线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通信技术中的配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话和数据线路的主配线架。
背景技术
在电通信技术中,线缆的接续及分离主要是通过配线装置来实现的。随着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配线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配线装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配线装置中的主配线架主要用于电话和数据线路的接续和分离等,尤其用于DSLAM(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及LINE(用户端)线缆的接续和分离,主配线架上设有多个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线缆。
如图1所示,现有的主配线架,包括多个接线模条21,图1中只表示出了一个接线模条21,接线模条21设置在支架1上。其中每个接线模条21上设有两排接线端子3,DSLAM、PSTN及LINE线缆汇集在这两排接线端子3上,由于是三种线缆分布在两排接线端子上,其中至少有一排接线端子上要分布两种线缆,或者三种线缆交错分布在两排接线端子3上。
这种主配线架的缺点是:由于DSLAM、PSTN及LINE三种线缆分布在两排接线端子上,无法使每一种线缆都分别分布在单独的一排接线端子上,不便于对不同线缆进行分区集中管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对三种不同的线缆分区集中管理的主配线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主配线架的具体实施例,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接线模条,其中每个接线模条包括三排接线端子,所述三排接线端子分别设有单独的走线通道。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配线架,由于每个接线模条包括三排接线端子,三排接线端子分别设有单独的走线通道。可以使三种不同的线缆分别接在单独一排接线端子上,并使每一种线缆分别通过单独的走线通道,便于对三种不同的线缆分区集中管理。尤其适用于电话和数据线路的接续和分离,也适用于其他通信线路的配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主配线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配线架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中的B部放大且接线状态参考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配线架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配线架的具体实施例的接线模条旋转后的状态参考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主配线架的具体实施例的接线模条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配线架,其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包括两个接线模条21,并排设置在一起,其中每个接线模条21包括三排接线端子3,所述三排接线端子分别设有单独的走线通道。
在接线模条21的上部和下部最好都设有标识条5,用于对三排接线端子3进行标识。
如图3所示,上述的每个接线模条21的接线端子3分成纵向三排布置,分别为第一排接线端子D、第二排接线端子L、第三排接线端子P,分别用于接DSLAM线18、LINE线19及PSTN线20。其中,DSLAM线18连接在第一排接线端子D上,LINE线19连接在第二排接线端子L上,PSTN线20连接在第三排接线端子P上。每排接线端子3中的每两个接线端子3对应一个线槽4,用于走线。由于DSLAM、LINE及PSTN线缆分别分布在各自的一排接线端子3上,便于对不同的线缆分区集中管理。
本实用新型的主配线架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接线模条21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是多个,最少是一个。标识条5也可以只在接线模条21的上部或下部单独设置,而不必在接线模条21的上部或下部都设置,以简化结构。所接的线缆也不限于是DSLAM线18、LINE线19及PSTN线20三种线缆,也可以用于接其它三种不同的线缆。也不限于每两个接线端子3对应一个线槽4,也可以每一个接线端子3分别对应一个线槽4,或三个及三个以上的接线端子3对应一个线槽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01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