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状注条电线及其挤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0117.5 | 申请日: | 2007-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80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B29C47/24;B29C47/02;B29C4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丽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状 电线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旋状注条电线及制造该电线的挤制装置。
背景技术
电线或电缆外层的绝缘材料使用覆层挤制法(extrusion coating)加工。挤制时是令导体随同塑料自模孔中挤出。
一般电线或电缆的绝缘层都是由单色的塑料所制造。不过,也有少数电线或电缆的绝缘层由两种颜色的塑料挤制而成,形成双色电线。电线双色处理的主要目的虽然是为了易于辨识,但附带的也有增进美观,增加销售能力和竞争力等重要作用。
图1显示制造上述双色电线的挤制装置的轴向剖面。该挤制装置80包含一主流道81,及一辅流道82。挤制时,加压螺杆(图未示)将主流道81内塑化的第一绝缘材料92沿着轴向(电线挤制方向)向前挤压,把辅流道82内塑化的第二绝缘材料93朝与挤制方向垂直地挤入第一绝缘材料92中,然后与导体94一同自模孔83中挤出,形成被覆绝缘层91具有一条直线注条的电线90。图2为按照上述挤制装置80制造的直线注条电线90的外观。
上述挤制装置80的第二绝缘材料93因为是从一固定点挤入第一绝缘材料92之中,所以第二绝缘材料93会在第一绝缘材料92上形成一条直线注条。虽然由第二绝缘材料93所构成的这一条直线注条不致降低双色电线的辨识效果,但为了使双色电线在视觉效果上有所突破,于是进一步利用铰线机将双色电线加以扭转成螺旋状,使直线注条变成螺旋状注条。不过,由于电线具有弹性,在外力消失时这个变形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使螺旋状注条变回复成直线注条,抑或变得不明显。因此,意图通过外力将双色电线加以扭转成螺旋状实非一劳永逸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螺旋状注条电线,该电线的被覆绝缘层由不同颜色的第一绝缘材料及第二绝缘材料挤制而成,第二绝缘材料成螺旋状的缠在第一绝缘材料之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方便制造加工螺旋状注条电线的挤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螺旋状注条电线,具有绝缘层被覆于导体的外周面;该被覆绝缘层由不同颜色的第一绝缘材料及第二绝缘材料构成,第二绝缘材料成螺旋状地融入第一绝缘材料之中,形成至少一条缠在第一绝缘材料上的螺旋状注条。其中该第二绝缘材料以二条对称的螺旋状注条缠在第一绝缘材料之上。
一种螺旋状注条电线挤制装置,它包含:
一固定模,具有一主流道作为第一绝缘材料的流通路,及一辅流道作为第二绝缘材料的流通路,该主流道和辅流道各有一流入口和流出口;及
一旋转模,支持于固定模前端转动,具有一成轴向(电线挤制方向)设置的模孔与固定模的主流道流出口在同一轴线,及至少一旋转模流道,每一旋转模流道具有一沟通模孔的流出口,及一环形流入口形成于旋转模的后端面,而且衔接固定模的辅流道流出口;挤制时,第二绝缘材料以旋转方式挤入轴向运动的第一绝缘材料中,然后与导体一同自模孔中挤出,形成绝缘层具有一条以上螺旋状注条的双色电线。
上述旋转模流道有二个以上时,该等流道间隔相同的角度设置,而且共享一环形流入口。
上述旋转模受一传动机构驱动而转动,该驱动机构具有变速器,使其能变换所传达的转速,进而改变螺旋状注条的螺距。
至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其它目的与特点参照下面配合图式的实施例说明即可完全明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电线的螺旋状双色注条处理易于辨识,增进了美观度,亦增加了销售能力和竞争力。
2、本实用新型螺旋状注条电线挤制装置可方便制造加工螺旋状注条电线。
附图说明
图1 为习用直线注条电线挤制装置的轴向剖面图。
图2 为按照图1的挤制装置制造的直线注条电线外观图。
图3 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而成的螺旋状注条电线挤制装置轴向剖面图。
图4 为按照图3的挤制装置制造的螺旋状注条电线外观图。
图5 为与图3近似的螺旋状注条电线挤制装置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乐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01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