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路径闸驱动装置的双面进纸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0330.6 | 申请日: | 200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14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光;彭伟原;刘旻钖 | 申请(专利权)人: | 崴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85/00 | 分类号: | B65H85/00;B41J3/60;B41J13/00;G03G15/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文意;陈昌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路径 驱动 装置 双面 进纸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面进纸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路径闸驱动装置的双面进纸机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其揭示了一种现有双面进纸机构100’的结构,该双面进纸机构100’包括路径闸10’、路径闸驱动装置20’、传动总成30’、取纸总成40’、翻页滚轴总成50’、进纸总成60’等构件。
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路径闸驱动装置20’包括作动齿轮21’、摆臂22’及作动惰轮23’。其中,摆臂22’上设有弹性摩擦部24’,该摆臂22’组装在作动齿轮21’与作动惰轮23’之间,并借由弹性摩擦部24’产生的摩擦力矩推动转动。
请参阅图4,在取纸时,路径闸驱动装置20’的摆臂22’下压,使路径闸10’处于关闭状态,以便使纸张进入进纸总成60’。续请参阅图5,当纸张即将离开进纸总成60’时,作动齿轮21’反转,路径闸驱动装置20’的摆臂22’与作动齿轮2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矩将摆臂22’抬起,从而使路径闸10’处于开启状态,以便纸张经由翻页滚轴总成50’再次进入进纸总成60’而进行双面打印。
上述双面进纸机构100’虽然可以实现将纸张送入进纸总成60’而完成双面打印的目的,但是由于该双面进纸机构100’的零件数目较多,从而组装繁琐,相对成本较高。同时零件数目较多会使作动齿轮21’反转时产生的摩擦力矩比较敏感,当摩擦力矩太小时,路径闸10’将无法开启,当摩擦力矩太大时,又无法保证该双面进纸机构100’正常运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路径闸驱动装置的双面进纸机构,该双面进纸机构的零件数较少,并且能确保路径闸正常启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双面进纸机构包括取纸总成、进纸总成、翻页滚轴总成、传动总成、路径闸及路径闸驱动装置。所述路径闸驱动装置具有作动齿轮。作动齿轮的中部开设有轴孔。所述路径闸一端设有一弹性臂,弹性臂具有呈柱状的基部。基部的一端向外延伸出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呈瓣状的外齿,外齿插入轴孔内并且抵接在该作动齿轮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双面进纸机构利用路径闸的弹性臂与作动齿轮产生的摩擦力矩,来控制路径闸的开启与闭合以达到进纸的目的。由于本实用新型双面进纸机构的零件数较少,成本较低,同时避免了作动齿轮反转时产生的摩擦力矩无法使路径闸启动的缺点。
附图说明
在说明书附图中:
图1为现有双面进纸机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路径闸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路径闸驱动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双面进纸机构打印纸张第一面时的进纸动作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双面进纸机构打印纸张第二面时的进纸动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面进纸机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路径闸和路径闸驱动装置尚未组装在一起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路径闸和路径闸驱动装置尚未组装在一起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弹性架及弹性臂的立体图;
图10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作动齿轮的剖视图;
图11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传动总成、取纸齿轮及翻页齿轮的左视图;
图12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传动总成、取纸齿轮及翻页齿轮的右视图;
图13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的弹性臂组装在作动齿轮及路径闸上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XIV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打印纸张第一面时的进纸动作示意图;
图16为图6所示双面进纸机构打印纸张第二面时的进纸动作示意图。
图中各组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现有技术】
双面进纸机构 100’ 路径闸 10’
路径闸驱动装置 20’ 作动齿轮 21’
摆臂 22’ 作动惰轮 23’
弹性摩擦部 24’ 传动总成 30’
取纸总成 40’ 翻页滚轴总成 50’
进纸总成 60’
【本实用新型】
双面进纸机构 100 路径闸 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崴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崴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03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金属蛋白酶基因工程菌及其获得方法
- 下一篇:光盘播放器及其跳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