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床用水暖电褥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0727.5 | 申请日: | 2007-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96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长新 |
主分类号: | A47C21/04 | 分类号: | A47C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京楠 |
地址: | 061503河北省南皮***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用品领域,涉及一种取暖用的电褥子。
背景技术
现有电褥子的发热元件是由电热丝构成,电热丝具有绝缘外皮,电热丝埋设在褥子织物中,电热丝通过开关板与电源连接,这种电褥子有以下缺点:
一、电热丝通电发出的红外热辐射,直接加热褥子织物及周围空气,有干燥烘烤之感,致使人睡后经常感到嗓子发干、皮肤燥痒、浑身不适。
二、电热丝仅靠绝缘外皮保护,直接承受人体重压,因挤压、磨损、扭曲等原因,电热丝常发生折断、起火、漏电现象,安全性差。
三、电热丝长期使用后,因反复电炽灼热而老化,会出现局部电阻率改变,造成局部产生积热,使电褥子受热不均,使用时会感到不舒服。
四、现有电褥子的形状是固定不变的,适应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床用水暖电褥,形状灵活可变,适应范围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舒适感强。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床用水暖电褥,包括电褥管、发热线、开关板以及第一、第二管头插扣,第一管头插扣由第一插脚和第一扣座组成,第二管头插扣由第二插脚和第二扣座组成,第一插脚和第一扣座内有相互对应配合的导电片,第二插脚和第二扣座内有相互对应配合的导电片,其特征是:所述电褥管由柔性塑料管构成,该电褥管内充满液体,该电褥管的两端管口分别由第一、第二扣座封堵,所述发热线由电热丝、玻璃纤维束、柔性绝缘外皮组成,该电热丝埋设在玻璃纤维束中,该玻璃纤维束由柔性绝缘外皮包覆,该发热线完全贯穿所述电褥管内腔,发热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扣座固接,电热丝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扣座内的导电片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插脚内的导电片经过电源线与电源插头连接,所述开关板串接在电源线上。所述液体是水。
所述第一插脚由本体和舌板构成,本体为方管形,本体内腔中设置有导电片,舌板固接在本体的顶面上,舌板的前端有由楔形块形成的倒勾,第一扣座由座体和固接在座体尾部的管接头构成,座体开有用于容纳第一插脚的长槽孔,长槽孔内设置有导电片,座体顶面有由镂空槽口形成的卡口。
所述第一、第二插脚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第二扣座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电褥管由柔性塑料管构成,可以迂回盘绕成各种形状,能供不同尺寸的床使用,适应范围广,而且盘绕的越密集,产生的热量也越大。
电褥管内充满水,水的比热非常大,具有贮热的功能,热稳定性高,易于保持恒温状态,电热丝发出的红外热辐射直接加热水,通过水暖方式加热周围的空气,没有干燥烘烤之感,没有脱水感,对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稠以及老年性血流不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人睡后不会感到嗓子发干以及皮肤燥痒,会感到很舒服。
电热丝长期使用后,即使出现局部积热,热量也会释放到水中,水自身导热性可使局部热量传导到整个电褥管内的水中,使电褥子的热均匀性提高。节能省电,24小时约消耗一度电。
电热丝埋设在玻璃纤维束中,玻璃纤维束对电热丝起保护加固的作用,可增强发热线的韧性,使发热线在弯折盘曲时,其内部的电热丝不会折断。
发热线在电褥管内腔中呈松驰状态,电褥管迂回盘绕时,发热线有伸缩变形的余地,不会由于绷紧而拉断。
电褥管里充满水,人体的压力由水承担,发热线不承受人体重量,不会发生断线、起火、漏电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局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中B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管头插扣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管头插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分解图。
图7是图6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标号
1电褥管 2发热线 3开关板 4第一插脚
401本体 402舌板 403导电片 404倒勾
5第一扣座 501座体 502管接头 503导电片
504长槽孔 505卡 6第二插脚 7第二扣座
8水 9电热丝 10玻璃纤维束 11柔性绝缘外皮
12电源线 13电源插头 14防水密封胶 15导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长新,未经张长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07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