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处理滚筒筛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0924.7 | 申请日: | 200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25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张恩祥;王科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合大学 |
主分类号: | B07B1/42 | 分类号: | B07B1/42;B07B1/22;B07B1/46;B02C1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亮 |
地址: | 100101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处理 滚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处理设备中的垃圾分选装置,特别是一种垃圾处理滚筒筛装置。
背景技术
在垃圾分选流程中,一般都是利用滚筒筛上的大小不同的筛孔,将垃圾分成大小不同的类别。在现有技术中,滚筒筛的转动须利用转轴、齿轮、齿条、轴承等一系列复杂的机械零件才能运转,所以使整个设备庞大而苯重,不仅占用了很大的空间,还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使得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垃圾处理滚筒筛的上述缺点,发明一种具有简易转动系统的垃圾处理滚筒筛装置,该滚筒筛装置抛弃了齿轮、齿条、皮带等传统的传动方式,而采用了最简便易行的摩擦传动来实现滚筒筛不断运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的垃圾处理滚筒筛装置来实现,其由滚筒筛、支撑台、料斗、接收槽等组成;滚筒筛本体为圆筒状,筛面上开设有多个筛孔;支撑台上设有摩擦驱动器,滚筒筛设置在摩擦驱动器上,在摩擦驱动器的作用下,滚筒筛可转动自如;滚筒筛的前端高于后端;在支撑台上位于滚筒筛较高的前端处设有料斗;在支撑台的底部设有接收槽;在支撑台上还设有旋刀切碎器,旋刀切碎器的旋转轴从滚筒筛内的下部沿轴向穿过,旋转轴上设有多个尖刀,用于将垃圾袋切碎,旋转轴与旋刀电机连接。
所述摩擦驱动器由至少一个摩擦传动轮、若干支撑轮、减速器、滚筒筛电机组成,摩擦传动轮通过减速器与滚筒筛电机连接,摩擦传动轮紧贴在滚筒筛两端的外壁上,由滚筒筛电机带动后可驱动滚筒筛转动。
优选采用两个同轴的摩擦传动轮,其设于支撑台的一侧,在支撑台的另一侧设有两个同轴的支撑轮,滚筒筛设置在摩擦传动轮和支撑轮之上。
更优选的是,设置至少四个所述支撑轮,滚筒筛设置在这些支撑轮上,使滚筒筛在支撑轮上可转动自如,在支撑台的一侧设有两个同轴的摩擦传动轮,使摩擦传动轮紧贴在滚筒筛两端的外壁上,摩擦传动轮通过减速器与滚筒筛电机连接,摩擦传动轮由滚筒筛电机带动后可驱动滚筒筛转动。
由于本实用新型完全抛弃了齿轮、齿条、皮带等传统的传动方式,而采用最简便易行的摩擦传动来实现滚筒筛不停运转的目的,所以整个设备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维护,成本低,是一种很好的垃圾处理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处理滚筒筛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图2是施例一的A向B向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A向B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处理滚筒的局部剖开的视图,以示出滚筒内下部的旋刀切碎器。
图中:1滚筒筛 2支撑台 3摩擦传动轮
4支撑轮 5料斗 6接收槽
7旋转轴 8筛孔 9料斗支撑柱
10减速器 11滚筒筛电机 12尖刀
13旋刀电机 14摩擦片 15立柱
16边轮 17支撑板 1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所述垃圾处理滚筒筛装置由滚筒筛1、支撑台2、料斗5、接收槽6等组成;滚筒筛1本体为圆筒状,筛面上开设有多个筛孔8;支撑台2上设有摩擦驱动器,滚筒筛1设置在摩擦驱动器上,在摩擦驱动器的作用下,滚筒筛1可转动自如;滚筒筛1的前端高于后端;在支撑台2上位于滚筒筛1较高的前端设有料斗5;在支撑台2的底部设有接收槽6;在支撑台2上还设有旋刀切碎器,旋刀切碎器的旋转轴7从滚筒筛1内的下部沿轴向穿过,旋转轴7上设有多个尖刀12(图中旋转轴7及尖刀12为虚线,表明旋转轴7及尖刀12是位于滚筒筛1的内部),旋转轴7与旋刀电机13连接。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摩擦驱动器由摩擦传动轮3、支撑轮4、减速器10、滚筒筛电机11组成,摩擦传动轮3为同轴的两个,其设于支撑台2的一侧,且通过减速器10与滚筒筛电机11连接,在支撑台2的另一侧设有两个同轴的支撑轮4,滚筒筛1设置在摩擦传动轮3和支撑轮4之上,使摩擦传动轮3紧贴在滚筒筛1两端的外壁上,摩擦传动轮3由滚筒筛电机11带动后可驱动滚筒筛1转动。这一方案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合大学,未经北京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09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