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向皮带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3198.4 | 申请日: | 200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9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庄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庄龙兴 |
主分类号: | F16H55/36 | 分类号: | F16H55/3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65江苏省常州市武进***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向 皮带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皮带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用单向皮带轮。
背景技术
汽车发电机皮带轮经皮带与汽车发动机相连,由发动机带动发电机转动。所以当发动机的转速急剧变化时,皮带轮的转速也将随着急变速,但由于惯性的缘故,造成发电机转子的转速与发动机的转速瞬间不同步,从而产生皮带打滑、跳动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后果是:
1.皮带轮、皮带及涨紧轮之间产生剧烈磨损,造成整个轮系的寿命降低;
2.产生哨叫声;
3.速度的急变化,会产生的瞬间冲击力,从而影响发电机的寿命。
为了克服上述在发动机转速急剧变化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将原来的皮带轮与发电机转轴固定连接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两者之间设置单向轴承,使得发电机转子仍可以保持原有的转速作惯性转动,从而降低对皮带的瞬间冲击力。
如图1所示,该结构由防尘盖、壳体、单向轴承、芯轴组成。其中单向轴承是一种单向轴承与滚针轴承的组件,中间是一组单向轴承,两头各是一组滚针轴承。该结构的缺点是:
1.由于两头采用的都是滚针轴承,不能承受轴向力。面发电机皮还轮在安装时不可能与发动机皮带轮保持在轴向同一位置,运转时皮带必然会产生扭曲,皮带一扭曲就会产生一个对发电机皮带轮的轴向力,而发电机皮带轮内部的滚针轴承不能承受轴向力,这个轴向力会使单向轴承内部的滚针与保持架的端面发生严重摩擦,时间一长,保持架就会磨损破坏掉,造成单向轴承的功能丧失,这样一来单向皮带轮的功能也随之丧失。另外,长时间的摩擦发热也会使轴承的润滑油脂失效,造成轴承卡死,也使单向皮带轮的功能丧失。
2.为了防止滚针和保持架从内、外套之间脱落,一般外套都设计成向内翻折的折边结构,限制滚针和保持架的轴向移动。但这种单向轴承的外套结构就要求材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以利用对外套进行折边加工,但这势必削弱了外套的耐磨性,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外套与皮带轮之间产生摩擦,外套易被磨损,从而影响与外套的配合紧密度,就需及时更换以免影响单向轴承的正常工作,增加了维修成本。
3.该单向轴承组件的外套与内套受工艺及成本的限制不能采用轴承钢材料加工,只能采用低碳钢材料,表面渗碳处理,渗碳层较浅,而心部硬度较低。汽车在行车过程中,发动机的转速突变的情况会经常发生,而转速突变会产生一个轴向的冲击力,冲击力传递到单向皮带轮的轴承上时只有离冲击力最近的几个滚针来承受,加剧了这几个滚针与轴承外套及内套的磨损,时间一长,外套及内套表面的渗碳层就会磨损掉,而外套及内套的心部硬度较低,外套及内套将会被磨出凹坑。从而造成轴承卡死,使单向皮带轮的功能丧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皮带轮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方便、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的单向皮带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向皮带轮,具有壳体和芯轴,在壳体和芯轴之间安装有单向轴承,在壳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防尘盖,所述单向轴承的内套与芯轴为一体结构;所述单向轴承的外套无折边,在外套的两侧面贴合设置有挡环;在单向轴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主轴承和副轴承。
为了使内套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进一步地:所述内套与芯轴材质为低合金钢或中碳钢。
为了提高外套的耐磨性,进一步地:所述外套材质采用轴承钢。
为了提高主轴承和副轴承的径向承载能力,再进一步地:所述主轴承和副轴承均为深沟球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单向轴承的的内套与芯轴设计成一体结构,材料选用低合金钢或中碳钢,提高了耐磨性,内套在芯轴上的位置的确定,也保证了与其配合安装的单向轴承的外套、滚针的相对位置,另外,在内套的两侧形成两个台阶,刚好可以用于定位设置于单向轴承位置的主轴承和副轴承在芯轴上的安装位置。
2.通过将原有的带折边结构的单向轴承的外套设计成无折边结构,这样简化了外套的加工工艺,无再需进行折边处理,外套就可以选用耐磨性的材料,延长了外套的使用寿命,而挡环则起到了原有的折边功能,对内部的滚针和保持架进行限位,防止脱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庄龙兴,未经庄龙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31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