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自动伸缩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3446.5 | 申请日: | 2007-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52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利勇 |
主分类号: | E06C1/12 | 分类号: | E06C1/12;E06C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00浙江省临海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自动 伸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的常用工具用品——梯子,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占用空间较小能够自动伸缩的便携式自动伸缩梯。
背景技术
梯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日常用工具之一,其结构一般为两个平行的立柱之间固定有若干横梁组成,此类梯子结构非常简单,以至于人们经常用将短板钉在两根木柱之间即形成简易的梯子使用。但用过之后,因为其为不常用或必用工具,保留之则占用较多额外的空间,弃之则造成浪费。
现有的梯子产品一般在材料上做出很大的变化,结构上没有太多改变。家庭用则有折叠人字梯,但其折叠后空间人占用整梯的空间,不便存放取用。
特殊用途的自动伸缩梯子,如消防用梯,因其特殊的用途,则没有在其空间结构作出设计,该类梯子的结构是若干一定长度的梯子头尾重复连接,使用时需要在消防车的电力带动下实现伸缩,占用空间较大且使用方式受到了特殊限制。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操作实现整梯收缩的梯子,并且收缩后占用空间较小且便于携带的便携式自动伸缩梯。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携式自动伸缩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自动伸缩梯,包括左、右梯柱以及设置在左、右梯柱之间的梯档,所述左、右梯柱由若干梯柱节轴向套装而成,每一级梯档的两端通过连接件分别连接在相应每节的左、右梯柱节上;所述梯档两端内安装有锁定机构,每个锁定机构分别配合安装有回复按钮;上述的所有梯柱节的中心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上述的所有梯档的中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梯柱节上部和中下部各设有一定位孔,此两个定位孔的距离等于伸展开相邻两梯档之间的距离;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圆柱销,圆柱销的一端抵住弹簧,圆柱销的另一端错位销入两节相邻套装的梯柱节中的定位孔中;所述配合每个锁定机构安装的回复按钮为可控制圆柱销向弹簧弹力相反方向运动的扳手。
所谓错位销入是指圆柱销同时销入两个相邻的梯柱节不同位置的定位孔,即同时销入位于外部的梯柱节上部的定位孔和套装其内的梯柱节的中下部的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优选方案为:所述圆柱销两端之间具有一凹槽;所述扳手为水平放置的“V”形,“V”形的一边端部具有卡进圆柱销凹槽内的凸出部,“V”形的另一边伸出梯档外,形成按压部;“V”形的顶点通过销轴固定在梯档上,并形成旋转圆心点。所述凸出部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又一优选方案为:所述伸缩梯最底端的一级梯档内的回复按钮包括一连接索,连接索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边的圆柱销上,连接索的中间缠绕在一旋转轴上,旋转轴伸出梯档外固定在一旋柄上。
所述的梯柱节的底部设有一缓冲垫。
所述梯柱节为圆形或矩形。
所述最底端的一级梯档上设有一固定带,固定带一端固定在梯档上,另一端具有一锁扣。
所述梯柱节为铝合金或玻璃钢、碳纤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按压任一级梯档两端的回复按钮,即可实现自本梯档以上包括本梯档的所有梯档的收缩,方便任意调节梯子的长度。
2、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最后一级梯档的旋柄实现整个梯子的自动收缩,使用方便快捷。
3、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伸展到任意长度,伸长和缩短可随意操作,占用空间较小,可存放于家庭的壁橱里、书房、床底或汽车的后备箱里,十分方便携带;还可以组成人字梯。能够广泛应用于家庭、企业、电力部门的登高作业和火车发生事故从车厢窗口的安全逃生;以及公安部门反恐防暴,消防灭火时的登高作业救援等。
文中所说的术语“梯档”是指左、右立柱之间的横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自动伸缩梯的总体装配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I部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件与梯档及锁定机构俯视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产品收缩状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利勇,未经杨利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34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