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镊式缝合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20143745.9 申请日: 2007-04-04
公开(公告)号: CN201019791Y 公开(公告)日: 2008-02-13
发明(设计)人: 冯国栋;高志强;吕威;查洋;李万鑫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主分类号: A61B17/06 分类号: A61B17/06;A61B17/04
代理公司: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范莉
地址: 100730北京市***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缝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外科手术的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镊式缝合器。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中,经常遇到术区位于腔隙深在而且狭窄的部位,如扁桃体窝、鼻腔、胸腔、颅底等部位和一些内窥镜手术中需要缝合的部位,这些部位往往位于重要器官上或其附近,组织脆弱,不耐牵拉,如何进行这些部位的精确缝合是一个一直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传统的缝合器械由持针器、缝针、缝线组成,缝针的针眼位于缝针的尾端。缝合过程为:外科医生一手用镊子或止血钳等手术器械牵开组织暴露手术野,另一手持持针器夹持穿有缝线的缝针,自要缝合的组织一侧进针,针头从要缝合的组织另一侧穿出后松开持针器,再用同一持针器夹持已穿出的针尖,将针拉出同时通过针的尾端将线带出,将缝针取下后进行缝线打结,完成一次缝合。这种缝合技术在手术野暴露较好的部位(比如皮肤的缝合)显示不出它的缺点,但在深在而且狭窄的腔隙部位,其缺点则非常明显:1、持针器较大的体积使其难以进入一些较小的腔隙或进入后阻挡了术者的视野;2、针尖从要缝合的组织另一侧穿出后,需要助手帮术者夹持针尖,因为在松开持针器后由于组织的回复往往在术者夹住针尖之前使针尖重新退缩到组织中无法夹持,但助手的帮助又带来两个问题,首先由于术区的狭小难以使助手再置入另一手术器械,其次由于助手与术者用力的不一致常常造成组织的撕裂或缝针丢失;3、由于持针器夹持缝针的角度及缝合时用力的角度范围有限,在深在而且狭小的腔隙术区内并不能缝合所有的伤口,一些应该缝合的部位被迫放弃而改为填塞或压迫。由于微创外科发展的需要,人们改进了各种缝合的器具,如:中国专利局公布的专利号为92232376.3、专利号为200520069505.X等专利文献披露的缝合器均为针眼位于缝针前端,较好的保护了要缝合的组织,但都仅仅完成了穿线的动作,还需要术者另一手或助手的帮助。中国专利局在2006年1月公告的申请号为200410052745.9的专利文献披露了一种外科手术自动缝合器,它解决了出针力的一致性问题,并减少了组织的损伤,但是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操作程序多,不适合小腔隙的缝合。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组织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模仿人手制作更加微小的器械(请见Maria Siemionow,KaganOzer,Wlodzimierz Siemionow,Robotic assistance inmicrosurgery,Journal of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2000,(16)8:643-649,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修复显微外科杂志,2000,(16)8:643-649)或设计智能控制针(请见Patrick Sears and Pierre Dupont,A Steerable Needle Technology Using Curved Concentric Tub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October9-15,2006,Beijing,China,一种应用弯曲的同轴管的可控针技术,国际智能机器人系统会议,2006年10月9日-15日,中国北京),但都限于其学科本身的发展,这些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水平,目前尚未有可利用的器械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国内外目前类似或相关装置中出现的各种缺点,并加以克服。其目的是通过该实用新型实现位于深在而且狭窄的术区的精确的缝合。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镊式缝合器,其中,所述镊式缝合器包括持针器、拾线器、线盒和弹性柄,所述持针器与拾线器均为细杆状,并通过所述弹性柄呈V形地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持针器与拾线器通过所述弹性柄保持V形张开,所述持针器与拾线器之间为线盒,所述线盒内置线轴。

上述镊式缝合器通过两个简单的拉杆传动结构实现了持针和拾线的功能,两个结构均构形细长,终末端体积小,适用于深在狭小的术区内操作,依据该原理可根据需要制作成直状、枪状或膝状等与现行的各种镊子相同的形状,应用不同型号的缝针,以适用于不同的术区。该设计充分考虑了医生既往的操作习惯,其外形与操作均与现行的各种镊子基本相同,医生只需对准要缝合的部位捏合一下即可完成缝合,而且线盒的设计省去了护士穿线的繁琐,可连续缝合,操作简单,效率提高。该设计粗短、强度高的结构也可用于皮肤等部位的缝合,由于不需护士穿线,可使整个手术效率提高,由于该设计结构紧凑,携带方便,可一人操作而且操作简单,所以也适用于医务人员紧张的基层部队医院或卫生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37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