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避震效果的折叠式婴儿游戏床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6344.9 | 申请日: | 200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64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舜民;金俊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D13/06 | 分类号: | A47D1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肖鹂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效果 折叠式 婴儿 游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婴儿游戏床,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避震效果的折叠式婴儿游戏床。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1为公知一折叠式婴儿游戏床10的结构示意图,折叠式婴儿游戏床10包括有可折式床架12,以及底架14,连接于可折式床架12。可折式床架12包括有多个可折式杆件16a、16b、16c、16d,以及多个固定式杆件18a、18b、18c、18d,分别连接于可折式杆件16a、16b、16c、16d,连接于固定式杆件18a、18b、18c、18d与可折式杆件16a、16b、16c、16d间的接点A、B、C、D以固接的方式接合,而可折式杆件16a、16b、16c、16d中间处分别设有多个铰链(hinge)20a、20b、20c、20d,以使可折式杆件16a、16b、16c、16d可向下弯折,以便于收纳。底架14包括有多个管件22a、22b、22c、22d,分别连接于固定式杆件18a、18b、18c、18d,用来支撑可折式床架12。底架14另包括有一底座24,连接于管件22a、22b、22c、22d,使用者可借由拉起底座24而带动弯折可折式杆件16a、16b、16c、16d,借以收纳折叠式婴儿游戏床10。此外,在底架14上可安装座布(未显示于图中),且在该座布上可摆设软垫(未显示于图中),幼儿可在软垫上进行活动。
然而幼儿在折叠式婴儿游戏床10中,常会进行跳跃动作,若是折叠式婴儿游戏床10未能提供良好的避震与缓冲效果,除了会让幼儿感到不舒适,也会造成可折式床架12与底架14的损坏,甚至改变折叠式婴儿游戏床10原本的结构,造成日后使用的安全疑虑。所以如何设计出具有良好避震效果的折叠式婴儿游戏床,是现今婴儿用品业者所需努力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具有避震效果的折叠式婴儿游戏床,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婴儿游戏床,其包括有可折式床架,底架,连接于该可折式床架,其中,该折叠式婴儿游戏床另包括有避震元件,安装于该底架。该避震元件可由弹性材料所组成,分别套接于该底架的多个管件;该避震元件或可以是弹性元件,例如是弹簧,或是气压式避震器、油压式避震器等避震缓冲元件,安装于该底架上。该避震元件是用来增加幼儿在折叠式婴儿游戏床中进行活动时的避震与缓冲效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婴儿游戏床在底架上加装弹性避震元件,所以可增加幼儿在折叠式婴儿游戏床中进行活动时的避震与缓冲效果,一方面让幼儿感觉更为舒适,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折叠式婴儿游戏床损坏,而兼具稳定性与安全性的设计考虑。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的折叠式婴儿游戏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折叠式婴儿游戏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底架与第二避震元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底架与第二避震元件的结合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折叠式婴儿游戏床
12:可折式床架
14:底架
16a、16b、16c、16d:可折式杆件
18a、18b、18c、18d:固定式杆件
20a、20b、20c、20d:铰链
22a、22b、22c、22d:管件
24:底座
50:折叠式婴儿游戏床
52:可折式床架
54:底架
56a、56b、56c、56d:可折式杆件
58a、58b、58c、58d:固定式杆件
60a、60b、60c、60d:铰链
62a、62b、62c、62d、62e、62f:管件
64:底座
66:第一避震元件
68:第二避震元件
70:中空柱状结构
72:中空容室
74:滑槽
76:套筒
78:滑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63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型调幅电路
- 下一篇:有机废水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