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面光源背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7407.2 | 申请日: | 200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78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英夫;蔡荣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背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导光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产生均匀照度面光源的低耗电点光源的导光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问世以来,本来难以达成的计算机可移植性梦想变成可能。由于液晶本身并不会发光,故通常以一具有背光照明功能的背光装置(Backlight device)为光源,来达成显示影像于液晶显示器的目的。目前液晶显示器主要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此外有许多小型电视、摄影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携带电话的屏幕也采用液晶显示器。
传统的背光装置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液晶显示器用背光装置(申请案号85100566)」、「液晶显示器用的背光装置(申请案号88110209)」或「液晶显示器背光装置的改良结构(申请案号84206661)」等。今以图1为例,略述背光装置的原理如下:首先,背光装置内的光源2将光发射至透光性良好的导光板4底面的反射片6上。然后,反射片6将光反射到位于导光板4底面且在反射片6上方的扩散板8中。之后,扩散板8将光扩散、并以均匀照度穿透导光板4而射向导光板4上方的液晶显示器10上。其中位于导光板4与液晶显示器10中间的扩散片12用以使其下方的背光装置不要成像于液晶显示器10上。
目前背光装置所采用的光源有二种:点光源以及线光源。点光源大部份以发光二极管来进行发光,而线光源大部份以冷阴极管来进行发光。现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全彩携带用手机、个人随身处理器所使用的光源大部份为冷阴极管,其很容易就可产生均匀照度的面光源,但是消耗的功率非常大。至于单色面光源以发光二极管来进行发光,虽然消耗的功率远小于以冷阴极管来进行发光的线光源,然而产生的面光源的照度较不均匀。
因此,如何使采用低耗电点光源的背光装置可产生均匀照度的面光源,即是本实用新型的宗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产生均匀照度面光源的低耗电点光源的背光装置,以降低背光装置的制作成本及耗电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面光源背光装置,该装置至少包含:用以使可见光透过的导光板;用以发出可见光的点光源,位于该导光板侧边;用以将来自该点光源的该可见光扩散成均匀的线光源发光方式的第一扩散面,位于该导光板侧边上;用以将来自该第一扩散面的该可见光扩散成均匀的面光源发光方式的第二扩散面,位于该导光板底面上;以及用以将光线扩散并反射到该导光板上的扩散反射组件,位于该导光板下面。
其中,上述的背光装置更包含:用以使该扩散片下方的该背光装置不要成像于该液晶显示器上的扩散片,位于该导光板上方且在一液晶显示器下方。
上述的点光源包含利用发光二极管来进行发光的点光源。
上述的第一扩散面包含用以使光均匀转换的微结构。
上述微结构的形状包含圆形、椭圆形或方形。
上述的第二扩散面包含用以使光均匀转换微结构。
上述微结构的形状包含V形或圆形。
上述导光板与该第一扩散面间具有一用以将该点光源的该可见光转换成线光源发光方式的空隙。
上述扩散反射组件包含扩散反射片或白色底框。
上述点光源的位置位于该导光板的前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一种可产生均匀照度面光源的低耗电点光源的导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的是传统背光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2A显示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装置的架构图;
图2B显示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2...光源 4...导光板
6...反射片 8...扩散板
10..液晶显示器 12..扩散片
20..光源 22..第一扩散面
24..第二扩散面 25..扩散反射组件
26..导光板 28..扩散片
30..液晶显示器 32..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可产生均匀照度面光源的低耗电点光源的面光源背光装置,以降低背光装置的制作成本及耗电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74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强型无纺布
- 下一篇:水平V型槽高效率结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