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座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8281.0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45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徐家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家鸿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G06F1/20;H01L23/427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散热装置,特别是指固定热导管的固定座。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大型主机与个人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频率,与其它处理芯片(如:绘图芯片、显示芯片与南北桥芯片等等)的功能增加,其耗电量与发热量也相对增加,为有效排散CPU或处理芯片的热量,以维持计算机系统运行时的稳定度,而在市面上出现形形色色的散热装置,以使用热导管的散热装置为例,请参阅图1,为一般热导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首先,是将数个热导管10各别组设在一固定座20上的数个固定槽201内,接着,利用一盖板202以螺固或是焊接的方式,封闭其固定座20用来组设热导管10的一面,以达到固定热导管10的目的,最后,再将复数个散热鳍片30依序组设在热导管10上,其使用时,热导管10内的工作流体在发热端吸热后蒸发成气态,并在冷凝端放热后进行凝结成液态,凭借毛细结构所提供的毛细力,使工作流体重新回流至发热端,因此,其工作流体须刚好位于发热端,而冷凝端一定要等于或高于发热端,才能达到最佳的散热功效,将与固定座20与热导管10接触的CPU或处理芯片的热量,传导至各散热鳍片30后,再利用增加散热面积的方式,以一散热风扇将热量强制快速排散,但因为热导管10与固定座20进行组装时,需要增加一片盖板202,其不仅增加制造与组装的成本,且组装后其固定槽201与盖板202所形成的空间,可能会造成热导管10无法稳固,而影响到散热时的散热效率,故有必要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固定座,可大幅降低组装成本,且组装后不会松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固定座,用来组设有数个热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凸部,成型在所述的固定座中央部;数个呈平行排列的固定槽,形成在所述的凸部上,用以跨置所述的数个热导管;数个固定孔,形成在所述的固定槽两端的所述的固定座上,用以组设所述的热导管的两端;以及数个向上突起的固定部,成型在所述的固定槽相对边缘处,可向内压入所述的固定槽内以固定所述的热导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降低组装成本,且组装后不会松脱。
附图说明
图1,为一般热导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散热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装时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装时的动作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10-热导管;20-固定座;201-固定槽;202-盖板;30-散热鳍片;40-固定座;401-凸部;4011-间隔部;402-固定槽;403-定位孔;404-固定部;50-热导管;501-弯折部;60-散热装置;601-扣具;602-散热鳍片;603-散热风扇;604-扣钉;70-主机板;701-固定孔;80-CPU。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如图中所示,一般散热装置60是用以维持计算机运转时的稳定性,其包括有:一固定座40、复数个热导管50、一扣具601、复数个散热鳍片602与一散热风扇603,其中,呈ㄇ字型的热导管50依序组装固定座40的固定槽402后,其弯折部501是落置在固定座40的间隔部4011上,热导管50的两端再分别穿出固定座40另一面,利用冲压方式可使固定座40上的固定部404产生变形,以将热导管50紧密固定在固定槽402内,接着,再将散热鳍片602依序堆栈组设在热导管50上,形成平行堆栈的状态,而扣具601再组设在固定座40凸部401的一面,其扣具601的四周并组设有数个扣钉604,以用来固定散热装置60的位置,又,其散热风扇603是组设在呈堆栈状的散热鳍片602一侧,并使其出风时的风向相对于散热鳍片602间的缝隙,而形成一完整的散热装置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家鸿,未经徐家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82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