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射模型滑翔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9586.3 | 申请日: | 200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86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赵苏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苏宁 |
主分类号: | A63H27/18 | 分类号: | A63H2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永庆 |
地址: | 100082北京市西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射 模型 滑翔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滑翔机,具体说涉及一种弹射模型滑翔机。
背景技术
根据航空模型竞赛规则,弹射模型滑翔机利用橡筋的力量将模型弹入空中滑翔,记录从释放到落地滑行停留的时间为飞行成绩。为了获得好的飞行成绩,需要解决高速上升和低速滑翔这对矛盾。
弹射模型滑翔机在飞行中受升力P1、重力P2、推力F1、阻力F2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要使飞机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作用于它的力应达到平衡,其中升力与重力平衡,推力与阻力平衡,见图1。
弹射模型滑翔机在飞行中的力矩不平衡则会产生旋转加速度。机身纵轴X-X,又称机身构造轴线,力矩不平衡会滚转,横轴Y-Y力矩不平衡会俯仰,立轴Z-Z力矩不平衡会偏航,见图2。
伯努利定理是空气动力学最重要的定理。流体(本文指空气)速度越大,静压力越小;速度越小,静压力越大。机翼上部空气流速较快,静压力则较小;机翼下部空气流速较慢,静压力较大,见图3。其结果机翼被往上推,飞机就飞起来。
弹射模型滑翔机的飞行阻力主要有:摩擦阻力、压差阻力、诱导阻力。其中摩擦阻力与模型表面粗糙度有关。对于压差阻力,模型做得越趋近于流线型,压差阻力就越小。诱导阻力由升力诱导而来,产生于机翼的两端下表面,是压力大的气流绕过翼尖向机翼上表面的低压区流动,在翼端形成一股涡流而改变了翼端流经机翼的气流方向引起的附加阻力。
如何减少阻力是模型设计的一大难题,因为阻力是由飞行中的推力克服,所以减少阻力能够使模型争取更多的留空时间。
现有常规的弹射模型滑翔机,见图4,滑翔性能较好的弹射起飞时翻筋斗多,飞不高;弹射较高的滑翔性能则较差,主要问题是反映在高速上升和低速滑翔这对矛盾上,另外,弹射模型的调整也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比赛用的高速上升、低速滑翔的弹射模型滑翔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射模型滑翔机,包括机身、机头、翼台、机翼和尾翼,所述机身为流线型,所述机头设置有与机身构造轴线具有角度为1.5°-2.5°夹角的下洗线,所述机翼的装角线相对于机身构造轴线具有0.5°-1.5°的夹角,所述翼台设置为平翼台,所述尾翼为V型尾翼,其V型的角度为120°。
所述机翼具有17°~18.5°的上翻角。
在V型尾翼下设置有下垂尾,所述V型尾翼的两翼分别与下垂尾之间的夹角为120°。
所述机翼装角线相对于机身构造轴线的夹角为1°,所述机头下洗线与机身构造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
所述机翼装角线相对于机身构造轴线的夹角为1°,所述机头下洗线与机身构造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
所述机翼的构造轴线相对于机身的横轴线前掠30°。
所述机翼末端设有翼尖小翼,该翼尖小翼向上翘起,与机翼本体形成135°角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射模型滑翔机符合空气动力学、布局合理,其机翼的升力系数足够大于平尾的升力系数,达到平尾在迎角增大时有足够大的升力增加量。流线型机身将机身产生的涡流导向机尾翼,尾翼下垂尾的翼尖可以把大部分涡流导离,使阻力减到最小,获得最好的滑翔性能,争取最大留空时间。机头下洗线的设置使动力爬升阶段产生低头抬尾力矩,高速爬升时段不拉翻;滑翔时减小下降气流对飞行姿态的干扰,提高飞行安定性,降低模型的重心位置。总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射模型滑翔机具有良好的爬升性能,并保障低速平稳滑翔,在风力3-6级条件下飞行时间可达48″-57″。
附图说明
图1是弹射模型滑翔机飞行中的受力分析图;
图2是弹射模型滑翔机飞行中的力矩分析图;
图3是弹射模型滑翔机机翼升力的产生分析图;
图4是常规弹射模型滑翔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射模型滑翔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图5的A-A向剖视图,表示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尾翼和下垂尾的布局;
图8是图5的右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射模型滑翔机包括机身4、机头1、翼台10、机翼2和尾翼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苏宁,未经赵苏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95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