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3508.0 | 申请日: | 200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20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叶振祥;熊腊林;王云波;石守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4 | 分类号: | B62D33/04;B62D53/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抗美 |
地址: | 518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挂车 运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厢式半挂车的海上及陆路运输,具体涉及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厢式半挂车主要由厢体1、支撑机构2、行走机构3、后防护装置4等主要机构构成。
其中,如图2所示,支撑机构2由支腿连接机构21和支腿22构成;行走机构3由轮胎31、钢圈32、车轴33、悬挂34和安装架35构成;后防护装置4是由后保险杠41和保险杠支架42构成。而支撑机构2、行走机构3、后防护装置4在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从厢体1上拆下。
由于厢式半挂车体积大,运输费用高,因此不便于长途运输销售,尤其是海外销售。而厢式半挂车的支撑机构2、行走机构3、后防护装置4在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可以从厢体1上拆下,因此厢式半挂车运输的主要难点在于厢体的运输。
现有厢式半挂车的主要运输方式有:
①整车运输销售模式,此模式优点:产品本地工厂整体制作,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在异地销售的时候,不需要对产品再做任何生产加工工作,产品质量有包装;此模式缺点:运输费用高,产品销售距离受限,且无法实现海外及远距离的运输销售。
②SKD运输销售模式,即SKD(Semi Knock Down)半散装件运输销售,产品在工厂进行零件或部分部件制作,后将零部件运送到异地组装、销售。此模式优点:实现了产品相对整车销售模式的较远距离销售;此模式缺点:销售区域半径依然受限,且异地销售前,需要对产品进行组装,这样就需要相应场地进行工装,因此受限条件较多,进而造成产品成本同比增大较大,另外,组装后的产品质量与原出厂产品质量同比还难以得到保证。
③CKD运输销售模式,即CKD(Completely Knock Down)全散装件运输销售,产品在工厂进行主部件制作,后将主部件运送到异地组装、销售。此模式优点:实现了产品的远距离销售;此模式缺点:增大了产品生产工艺难度,较大幅度的加大了产品生产成本,且异地销售前,需要对产品进行组装,这样也相应需要工装场地,因此受限条件也较多,造成产品成本同比增大更多,另外,组装后的产品质量与原出厂产品质量同比也难以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现有厢式半挂车运输方式均存在运输费用高、产品销售距离受限以及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厢式车运输方式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以解决厢式半挂车的远程运输及销售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该运输装置包括套设于该厢式半挂车厢体两端且形状、尺寸基本相同的两框架,该每一框架包括顶框、底框以及两侧框,该框架为由该顶框、底框以及两侧框连接成的两端开口的、且横截面与所述厢式半挂车厢体横截面尺寸形状相匹配的长方框体,所述两框架的顶框上相应于标准集装箱顶角件的位置均各设置有两个顶角件,所述两框架的底框上相应于标准集装箱底角件的位置均各设置有两个底角件;位于该厢体后端框架的底框上与该厢体底部纵向延伸的两滑动梁相应的位置设置有容置该滑动梁的U形槽;该两框架与该厢体之间通过可拆卸固定装置连接固定。
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其中,所述两框架之间按该厢式半挂车厢体的横向中心面对称分布,所述两框架上位于该厢体纵向同侧的顶角件之间、底角件之间按该厢体的横向中心面对称分布,该两框架上位于该厢体横向同端的顶角件之间、底角件之间按该厢体的纵向中心面对称分布。
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其中,该每一框架的顶框、底框均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边横梁及与该两相互平行的边横梁横向固接的两边纵梁,靠近该两边纵梁的位置还各横向设置有至少一加强纵梁;该每一框架两侧框均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边竖梁及横向固接于该两相互平行的边竖梁之间的多根加强纵梁。
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其中,该顶框上的顶角件焊接于每侧顶边纵梁及与该侧顶边纵梁相邻的加强顶纵梁之间的中间位置;该底框上的底角件焊接于每侧底边纵梁及与该侧底边纵梁相邻的加强底纵梁之间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厢体的运输装置,其中,该底框的底边纵梁及该厢体底架的底侧梁均为开口朝该厢体外侧的U形梁,该底边纵梁与U形底侧梁上相接触的位置各对应开设有至少一螺孔,该底边纵梁及底侧梁通过该两螺孔用螺栓进行对接固定。另外,为减少底侧梁在安装过程中的损伤,在底侧梁内还可进一步匹配设置L形内垫角铁,该内垫角铁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一螺孔,该底边纵梁、底侧梁及内垫角铁通过各自螺孔用螺栓进行对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35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漏
- 下一篇:防爆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