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铣刀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54039.4 | 申请日: | 2007-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0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震虎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5/10 | 分类号: | B23C5/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为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铣刀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铣刀方面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可大幅提升进刀量、进刀速度以及可增长使用寿命的铣刀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铣刀结构,如图13-图16所示,其主要具有四道呈螺旋状的切削刀刃40,于每两相邻的切削刀刃40之间各形成有一排屑沟槽41,该切削刀刃40一侧的排屑沟槽41的一槽边形成一锐角状刀刃边42供铣切之用,而该切削刀刃40另一侧的排屑沟槽41的另一槽边则形成一钝角状刀背边43。
由于该铣刀的所有切削刀刃40的刀刃边42呈平顺的螺旋状,所以其铣刀于铣切加工时,铣切量及速度不能过大及过快,否则,便易产生崩裂的情形,而且于切削时所产生的铁屑亦不易断裂而会堆积于该排屑沟槽41中而无法排出。一旦如此,则该高温的铁屑便会使该刀刃边42的温度快速升高,而使发生崩裂的情形,并因而大幅缩短其使用寿命,而且该堆积于排屑沟槽41中的铁屑亦很容易与加工面接触而使该加工面受到磨损,进而影响到加工面的平滑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大幅提升进刀量、进刀速度以及可增长使用寿命的铣刀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铣刀结构,其具有数道呈螺旋状的切削刀刃环形排列于四周,于每两相邻的切削刀刃之间形成有一排屑沟槽,其中各切削刀刃包括一刀刃边、及一刀背边及一精切削段,该刀刃边为一侧的排屑沟槽的一槽边所形成的锐角边;该刀背边为另一侧的排屑沟槽的另一槽边所形成的钝角边;其特点是:所述切削刀刃还包括一粗切削段,该粗切削段具有数凹槽及小刀刃,该数凹槽间隔排列于该切削刀刃的外周壁,且一端贯通至该刀刃边,该数小刀刃分别形成于两相邻的凹槽之间;所述精切削段未设有凹槽,且该精切削段的位置对应相邻切削刀刃上的粗切削段的位置。
如此,便可藉由该粗切削段的数小刀刃使铁屑呈断续状而达到快速排屑及重切削的目的,以进而因此具有可大幅提升进刀量、进刀速度以及可增长使用寿命的效果,而该精切削段则可再对该粗切削段所铣切过的平面再作精细的铣切以得到一平滑的加工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右侧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图5的右侧视图。
图8是图5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主视图。
图11是图9的右侧视图。
图12是图9的俯视图。
图13是已知铣刀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已知铣刀结构的主视图。
图15是已知铣刀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16是已知铣刀结构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0切削刀刃 11排屑沟槽 12刀刃边
13刀背边 14粗切削段 15凹槽
16小刀刃 17精切削段 18螺旋沟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铣刀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其具有四道呈螺旋状的切削刀刃10环形排列于四周,每两相邻的切削刀刃10之间分别形成一排屑沟槽11。其中,每一道切削刀刃10包括:
一刀刃边12,为一侧的排屑沟槽11的一槽边所形成的锐角边;
一刀背边13,为另一侧的排屑沟槽11的另一槽边所形成的钝角边;
一粗切削段14,具有数凹槽15及小刀刃16,该数凹槽15间隔排列于该切削刀刃10的外周壁,且一端贯通至该刀刃边12,另一端贯通至该刀背边13,该数小刀刃16分别形成于两相邻的凹槽15之间;及
一精切削段17,未设有凹槽15,且该精切削段17的位置对应相邻切削刀刃10上的粗切削段14的位置;即第一道的切削刀刃10的粗切削段14在上半部而精切削段17在下半部,第二道的切削刀刃10的粗切削段14在下半部而精切削段17在上半部,第三道的切削刀刃10的粗切削段14在上半部而精切削段17在下半部,第四道的切削刀刃10的粗切削段14在下半部而精切削段17在上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震虎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震虎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4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