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媒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56982.9 | 申请日: | 200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98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姜灿华;熊建国;刘煜;黄春;谢康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吴贵明;王雅芬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媒 循环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煤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多联机冷媒循环系统由于落差、管长、弯头、变径、分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动压下降、流速下降,造成节流元件的冷媒通过量减小,从而导致距离较远的个体空调器的流量不足,制冷能力下降。
如图1所示,传统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A、冷凝器B、连接管C、节流元件D、蒸发器E。如图2所示,在该传统的冷媒循环系统中,当冷媒流过连接管C后(即,从图中的点3到达点4之后),从p-h图中可以看出,由阻力损失引起的压降为ΔP1,也就是说,由于冷媒由于沿程阻力损失而压力降低(如图2所示,节流压降为ΔP),从而可知冷媒流过节流元件的流量也相应减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致力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而作出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连接管、节流元件、蒸发器、以及设置于冷凝器与连接管之间的增压装置。
优选地,增压装置为增压泵。
增压泵包括叶轮、泵壳、泵轴、液体吸入口、液体排出口,优选地,泵壳为蜗形泵壳。
优选地,叶轮具有4至12个后弯的叶片。
优选地,增压装置对冷媒的增压量与冷媒沿所述连接管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相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媒循环系统可用于需要远距离供液或高层供液的空调系统中,该系统的增压装置对管路中的液态冷媒进行增压,用以克服由于管长、弯头、变径、分流等流动阻力,提高液态冷媒的动压、提高冷媒的流速,消除冷媒压力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冷媒流过节流元件的流量,提高了制冷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随后的说明中给出,部分地可从该说明中明显看出,或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中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从以下书面说明、权利要求以及附图特别给出的结构来理解、获得。
应该理解,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列举和说明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对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构成了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这些附图图解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并可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其中:
图1是传统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图;
图2是传统的冷媒循环系统的p-h图,该图中各个状态点的标号与图1中的标号相对应;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增压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的p-h图,该图中各个状态点的标号与图3中的标号相对应;以及
图6以p-h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与传统冷媒循环系统的区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某些实施例的详细说明给出了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各种说明。该说明结合附图进行,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A、冷凝器B、连接管C、节流元件D、蒸发器E、以及增压装置F,其中增压装置F设置于所述冷凝器B与所述连接管C之间。
增压装置F可以为增压泵,如图4所示。增压泵F包括:叶轮11、泵壳12、泵轴13、液体吸入口14、液体排出口15。其中,叶轮11构成增压泵F的高速旋转部分,而泵壳12构成增压泵F的静止部分。
泵壳12为蜗形泵壳。另外,为了达到较好的增压效果,叶轮11优选地具有4至12个后弯的叶片。叶轮11紧固于泵轴13上,并随泵轴13由电机(未示出)驱动作高速旋转。叶轮11是直接对泵内液体做功的部件,为增压泵F的供能装置。泵壳12中央的液体吸入口14与吸入管路(未示出)相连接,泵壳12侧旁的液体排出口15与装有调节阀门的排出管路(未示出)相连接。
增压泵F工作前,先将泵内流满液体,然后启动增压泵,叶轮11快速转动,叶轮11的叶片驱使液体转动,液体转动时依靠惯性向叶轮11外缘流去,同时叶轮11从吸入管吸进液体,在这一过程中,叶轮中的液体绕流叶片,在绕流运动中液体向叶片作用一升力,反过来叶片向液体作用与此升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对液体做功,使液体获得能量流出叶轮,这时液体的动压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69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迷你插槽式电脑机箱
- 下一篇:硬盘外接盒的活动脚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