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波形的铜铝连接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7522.8 | 申请日: | 200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33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德兴;赵越;尹衍升;万延尧;赵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延尧;赵越 |
主分类号: | F16L9/06 | 分类号: | F16L9/06;F16L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2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形 铜铝连 接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波形的铜铝连接管结构,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将铜管上的一区段或/和铝管上的一区段加工成波形形状、将铜管和铝管的端口部位加工成圆锥过渡面,并相互插套焊接的铜铝连接管结构,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制冷管路系统的铜铝连接管制作,它属于有色金属制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行业正在大量使用铜铝连接管路,而使用铜铝连接管路的主要意义是在于节省宝贵的铜资源,降低管路成本,但在安装铜铝连接管路时由于场地或安装工人的经验所限,在靠近焊缝处的铜铝管极易造成铜铝连接管的受损,即出现铜铝圆管壁被折瘪或焊口开裂现象等问题,使得受损后的铜铝连接管路不能承受设备运行所需的流量和压力,发生制冷剂供应不足、泄漏等问题,严重时会影响设备不能工作并造成环境污染。现有诸多解决方法未能彻底克服上述问题,使得该铜铝连接管技术推广进度缓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和避免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而提供一种全新的带波形的铜铝连接管结构,为了提高铜铝复合结构在制冷管路安装时的合格率,即在靠近铜铝管焊缝附近,将铜铝管的管壁加工出一段凹凸有序的波形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铜铝连接管的强度和刚性,避免了铜铝连接管在安装时被折瘪或焊口开裂;又控制了铜铝连接管内孔面积的改变最小,确保流量的供应,使制冷剂供应不足的现象发生率降低。
本实用新型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其发明目的的。
一种带波形的铜铝连接管结构,它是由铝管和铜管插接构成,在靠近其连接焊缝处的铜管或/和铝管的一区段管壁上有一段凹凸有序的波形结构。
所述的靠近其连接焊缝处是指波形结构的近缝端距离连接焊缝为5至120毫米,而波形结构的区段长度为300至600毫米。
所述的凹凸有序的波形结构为环形波纹结构或螺旋波纹结构。
所述的该带波形的铜铝连接管结构的总长度为300至1500毫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波形结构的铜铝连接管结构可以是一端为铜管,另一端为铝管,相互套插焊接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两端为铜管,中间为铝管,彼此相互套插焊接的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坚固可靠,完全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同时本实用新型可极大地提高铜铝管连接强度,减低安装失误,扩大铜铝复合管技术的应用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铝管连接结构的完整结构剖视图。
如图所示,其中1为铝管;2为铜管管壁上的波形结构;3为铜铝管焊缝;4为铜管;5为铝管管壁上的波形结构;L为铜铝管连接结构的总长度;M为波形结构的区段长度;N为铜管波形结构的近缝端到连接焊缝的距离;H为铝管波形结构的近缝端到连接焊缝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铝管1和铜管4插接构成,在靠近其连接焊缝3处的铜管4或/和铝管1的一区段管壁上有一段凹凸有序的波形结构2、5。
而靠近其连接焊缝3处是指波形结构2、5的近缝端到连接焊缝3的距离N、H为5至15毫米,而波形结构2、5的区段长度M为300至600毫米。凹凸有序的波形结构2、5可以为环形波纹结构或螺旋波纹结构。
带波形结构2、5的铜铝连接管结构的总长度L为300至1500毫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波形结构2、5的铜铝连接管结构可以是一端为铜管4,另一端为铝管1,相互套插焊接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两端为铜管4,中间为铝管1,彼此相互套插焊接的结构形式。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只将铜管4的管壁上加工出一段凹凸有序的波形结构2,而铝管1的管壁上没有波形结构5;反之,也可以只将铝管1的管壁上加工出一段凹凸有序的波形结构5,而铜管4的管壁上没有波形结构2。铜管4和铝管1通过焊缝3有效地连接形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带波形的铜管与铝管的连接结构其寿命将达到20年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延尧;赵越,未经万延尧;赵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75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