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型汽车中冷器新型硅橡胶连接软管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58725.9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5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马圣龙;曹金山;刘志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112 | 分类号: | F16L11/112;F16L33/02;F16L3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吉勇 |
地址: | 250002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汽车 中冷器 新型 硅橡胶 连接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辅助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重型汽车中冷器进出口连接的新型硅橡胶连接软管。
背景技术
随着重型汽车发动机向大功率方向发展,涡轮增压器在大功率发动机上的普遍应用以及涡轮增压技术的提高,对于车辆设计中中冷器与增压器、中冷器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管路的要求变的越来越高。此处连接管路不但要能有效缓解发动机与冷却系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明显的缓冲、减震作用,还要保证在近200℃高温,2.5KPa压力下变形小,对内部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小。另外此处连接管路还必须能承受发动机工况切换时的气流脉冲冲击,保证牢固、有效的密封连接。目前使用的硅橡胶软管结构较为简单,管体通常为平整光滑圆管或无钢丝圈加强的普通波纹结构。连接方式也大部分采用插接式连接,橡胶软管套在金属管接头的外部,然后用软管卡箍卡紧。此类软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结构简单等原因,常常出现爆裂、脱落等现象,导致发动机进气压力突然降低,车辆行驶中动力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的重型汽车中冷器新型硅橡胶连接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重型汽车中冷器新型硅橡胶连接软管,包括硅橡胶软管,硅橡胶软管由内到外依次由硅橡胶层、帘布层、硅橡胶层组成,整个软管被压模成波纹结构,在波纹结构的硅橡胶软管的波谷上套有钢丝圈,在硅橡胶软管的管口处安装有承压铝环。
所述的硅橡胶软管的管口部分管壁外翻呈圆环面,末端折起恢复至管状。
所述的承压铝环外圆周两端突起,中间呈凹槽状,一端突起的纵向截面呈近似直角梯形,另一端呈圆球状;承压铝环的圆环内部圆周面与硅橡胶软管管口的外圆周面相配合,呈直角梯形端部圆环面与硅橡胶软管管口外翻部分的圆环面贴合,凹槽处设有卡箍。
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缓冲、减震作用,独有的管接口结构可保证在高温高压气流脉冲冲击下密封连接的牢固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硅橡胶软管,2.钢丝圈,3.承压铝环,4.帘布层,5.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中,硅橡胶软管1由内到外依次由硅橡胶层、帘布层4、硅橡胶层组成,硅橡胶层的高低温性能极佳。整个软管被压模成波纹结构,通过分析工作状态下管体的受力情况,确定波高、波距等参数。在波纹结构的硅橡胶软管1的波谷上套有钢丝圈2,正常工作状态下,波纹结构通过轴向伸缩变形可完全消除由相互运动、脉冲产生的空间位移量,钢丝圈2则可有效控制由内部高压气体导致的胶管的径向变形。在硅橡胶软管1的管口处安装有承压铝环3。
硅橡胶软管1的管口部分管壁外翻呈圆环面,末端折起恢复至管状。
承压铝环3外圆周两端突起,中间呈凹槽状,一端突起的纵向截面呈近似直角梯形,另一端呈圆球状;承压铝环3的圆环内部圆周面与硅橡胶软管1管口的外圆周面相配合,呈直角梯形端部圆环面与硅橡胶软管1管口外翻部分的圆环面贴合,凹槽处设有卡箍5,直角梯形端的圆锥面则用于承受卡箍5的压力,卡箍5的径向紧固力经斜面分解为径向和轴向压力,径向力使卡箍5处于一定的预紧力下螺栓不致脱落,轴向力则将胶管圆环接触面紧压于与其其配合连接的的金属管口平面上,从而起到紧固、密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87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