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音加压送水机改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0027.0 | 申请日: | 200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98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黄顺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顺治 |
主分类号: | E03B7/09 | 分类号: | E03B7/09;E03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耿小强 |
地址: | 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音 加压 送水机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音加压送水机的改良,是指一种可将自来水加压后供给用户端使用,并可直接接于自来水受水管路上的加压送水机。
背景技术
自来水供给用户端使用,主要是使自来水管路内产生压力,而能将自来水运送至各用户端的供水管路,藉由顶楼水塔控制是否供水,但此种供水方式其水压不足以将自来水运送至较高的楼层,因此一般大楼多会加设加压送水机,将自来水加压后送至较高的楼层供给用户使用,或者储存在设置于最高楼层上的水塔内,再由水塔供给自来水给用户使用。
而传统的抽水泵如直接设置于自来水之受水管路上,由于在用水期间会强制抽水,并且抽水泵内设置有逆水阀使自来不会逆流,各用户在巅峰时段大量收水易造成供水不足使受水管路负压逐渐增大,当该负压大于管线所能承受的压力时会裂开损坏,废水可经由裂缝进入用水管路内造成污染,且当晚上用水量减少时,管路的压力上升使自来水外泄,就可能会造成路面坍塌,故一般传统的抽水泵需透过额外设置的水塔间接抽水才可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先将自来水受水管路接于地面水塔上,将自来水引入水塔内储存,抽水泵再抽取水塔内的自来水加压送出供给使用,如此就可避免直接抽取受水管路的自来水而产生负压的问题。
上述方式是藉由地面设置一大型水塔来达成间接抽水的功能,但此方式会使用户必须增加设置水塔的费用,以及必须腾出空间放置水塔,实施上并不便利,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创作人遂研发一种可自动控制进排气的加压送水机,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01667号《加压送水机之进排气阀构造改良》,此种加压送水机主要是将一沉水式抽水泵设置于密封的小型储水筒内,将自来水导入该储水筒内,再藉由抽水泵将储水筒的自来水加压后送出储水筒外的用户端的自来水管路或顶楼水塔内,该抽水泵是直接的抽取储水筒内的自来水,而非直接向自来水受水管路抽取,不会使自来水受水管路产生负压,因此可以直接设置于自来水的受水管路上,并且将该抽水泵设置于密封的储水筒内可有效降低加压送水机运转时的噪音。
另外,该抽水泵内进一步设置有一进排气阀,该进排气阀具有可随液面高度升降的一升降浮筒座,藉由液面的高度使升降浮筒座上升或下降以控制进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动作,当自来水受水管路进水量低于用水量时,会使加压送水机内的水位降低,升降浮筒座向下位移则该进排气阀会打开其通道,使外部空气可进出储水筒,此时加压送水机的储水筒水位降低,而当自来水受水管路水流量高于用水量,该自来水可进入加压送水机的储水筒内升降浮筒座向上位移,储水筒内的空气受挤压可经由进排气阀排出,藉此可令自来水得以顺利地充满储水筒,当储水筒水位满时,进排气阀关闭就可防止储水筒内的自来水溢出筒体外侧,回复加压出水流量。
所述进排气阀是封闭于加压送水机的筒体固定座与储水筒间,因此当该进排气阀损坏需维修时,是需要将加压送水机的筒体固定座拆开才可进行维修,维修上较不便利,并且此类型的加压送水机在进行安装时,其进、受水管路的施工较为费时,整体结构也较为复杂,无论制造或安装成本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产生负压效应的静音加压送水机,解决传统加压送水机维修不易,以及安装进、受水管路较费时的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本创作人提出的一种静音加压送水机改良,其可与至少一受水管路与至少一送水管路连接,该静音加压送水机包括:一储水筒,其具有一容室,容室内设置有至少一抽水泵;一上盖,其设置于储水筒的端部上,该上盖内具有与储水筒的容室相通的至少一容室,且上盖上设置有与该容室相通的至少一通道;一进排气阀,其具有一筒体,筒体套接于上盖的通道上,且筒体上密封的设置有一封盖,该封盖内设置有一锥槽与一通道,一柱塞滑动设置于封盖上,柱塞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的断面面积略小于通道的断面面积,该延伸部的下方设置有一密封环,一杠杆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第一端枢接于封盖内端面,第二端与一浮筒枢接,所述的柱塞的一端卡接于杠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顺治,未经黄顺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00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