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0566.4 | 申请日: | 2007-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04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吴绍佳;肖国常;钟晓光;周顺武;康应洲;焦怀德;欧阳容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宏商热缩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7/22 | 分类号: | F16L47/22;H02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应力 复合 收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收缩管,具体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力电缆热缩终端或者中间连接的绝缘/应力材料复合热收缩管。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热缩电缆附件技术中,为了解决中高压电力电缆屏蔽层断开处电场应力集中的问题。大部分是采用单层的热缩应力管装配于上述接口处,在应力管上方安装绝缘管做为绝缘层。但是,随着电缆负荷的不断变化,由于热缩材料在常温状态下没有回缩性能,电力电缆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热缩应力管与绝缘管之间的接口处没有固定粘贴一起,容易使绝缘管与应力管之间产生缝隙,导致局部放电的发生,长时间运行会导致电力电缆被击穿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而提供一种可避免电力应力管与电缆以及绝缘管之间产生缝隙,从而延长热缩电缆附件使用寿命的绝缘/应力材料复合热收缩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的实施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其中所述的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分为内层体和外层体,所述的内层体设置有连续的应力控制材料,设置在所述内层外部的外层体为热收缩绝缘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在复合热收缩管的内层设置有连续应力控制材料,该应力控制材料可以同外层的热缩绝缘材料形成有效粘接,有效防止间隙产生,从而有效达到避免电力电缆被击穿事故的隐患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应用于中压电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在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的内层体上设置有连续应力控制材料,该应力控制材料可以同绝缘热缩材料形成有效粘接,使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紧密套在于电缆终端或中间主体上,有效防止间隙产生,从而有效达到避免电力电缆被击穿事故的隐患发生。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参考图1,该复合热收缩管包括内层体1以及置于内层体1外部的外层体2。内层体1上连续应力控制材料。该应力控制材料可以是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或者高压聚乙烯LDPE或者线性聚乙烯LLDPE或者聚乙烯或者聚乙稀-丙烯酸乙酯EEA或氯化聚乙烯或碳黑或其他提高介电常数的填料或上述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混合的共混物,通过添加有机或无机填料,使其内层的应力控制材料介电常数大于10、体积电阻率大于108Ω.cm。外层体2是由辐射交联型结晶聚烯烃构成的,辐射交联型结晶聚烯烃可以是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或者高压聚乙烯(LDPE)或者线性聚乙烯(LLDPE)或者聚乙烯或者依稀-丙烯酸乙酯(EEA)或上述任意两种化学物质混合的共混物或者上述的化学物质混合的共混物。通过熔融共挤技术或连续涂敷技术将上述胶体与具有热熔性质的辐射交联型结晶聚烯烃复合成复合热收缩管。
参考图2,该实施方式是复合热收缩管应用于中压电缆中:所述的电缆从内到外依次为电缆线芯7、电缆绝缘层6、电缆半导层5、电缆铜屏蔽层4、电缆外护套3,电缆终端与金属接线端子相连接。在电缆半导层5断开处、电缆铜屏蔽层4断开处以及电缆绝缘层6正上方使用复合热收缩管。
由于内层体1的应力控制材料可以同外层体2的热缩材料形成有效粘接,可避免绝缘/应力应力复合管与热缩管之间产生缝隙,从而达到延长热缩电缆附件使用寿命的目的。
另外,上述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可利用高能电子束或高能伽玛射线,进行辐射交联,然后加热扩张成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使得达到热缩的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绝缘/应力复合热收缩管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宏商热缩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宏商热缩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05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