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调焦的摄像头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1204.7 | 申请日: | 200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67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守鑫;鲁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9 | 分类号: | G02B7/09;H01F7/06;H02N2/0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调焦 摄像头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调焦的摄像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像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日常用品,而且已经逐步运用到手机等小型通迅设备中。在摄像设备中,摄像头模组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传统的摄像头模组在摄取图象时多采用固定焦距或者手动调焦,这些产品使用时或多或少的会带来一些不便。
近年来,也有部分产品开始采用自动调焦技术。从结构角度来区分的话,这些产品采用的可自动调焦的摄像头模组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线圈和磁性元件一环一环套起来,再在上方或/和底端配上弹性元件,此种结构适合大尺寸自动调焦模组的应用;另一种是将线圈和磁性元件叠起来,弹性元件放置在最顶端或最底端,此种结构适合小尺寸模组的应用。
附图1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调焦的摄像头模组,它包括线圈41、磁性元件42、弹片43、镜头座44、底座46和外壳45。外壳45设置在底座46上方,镜头座44设置外壳45内部,并可伸出该外壳45的外端面。线圈41固定在底座46上,磁性元件42的顶端固定在镜头座44上,而底端则和线圈41的顶端接触。弹片43置于磁性元件42和镜头座44之间,该弹片43包括内圈和外圈,其中,内圈固定在镜头座44上,外圈则固定在外壳45上,在磁性元件42和镜头座44留有距离S。工作时,对线圈41通电产生电磁力与磁性元件42相互作用驱动镜头座44的上下移动来实现调焦的目的。
该产品中,将弹片43放置在磁性元件42和镜头座44之间,工作时,磁性元件42需要与镜头座44一起上下移动,两者之间的间距是不变的,而弹片43在运动时,其内圈和外圈会产生一定距离的落差,这样一来,就必须的给弹性元件在镜头移动方向上预留一定的空间(参见图1),来保证弹性元件在工作时不会受到干涉。由于预留了一定的空间高度,就必定会造成模组高度很难降下来,导致自动调焦结构复杂、尺寸偏大,尤其当这种产品运用到手机这种对空间非常狭小的产品中时,问题更为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自动调焦的摄像头模组,结构简单,且有效的降低了摄像镜头模组的高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可自动调焦的摄像头模组,它包括基座组件、镜头安装组件及电磁驱动装置,其中,基座组件包括中空的外壳及底座,该底座设置在外壳的下方,电磁驱动装置均容置于所述底座与外壳内部形成的空间,该电磁驱动装置包括线圈、可上下伸缩的弹性元件及磁性元件,线圈设置在底座上,磁性元件设置在线圈的上方,镜头安装组件包括可伸出外壳上端面的镜头座,该镜头座设置在磁性元件的上方,所述的弹性元件设置在线圈与磁性元件之间。
采用这样的结构以后,弹性元件被放置在了线圈和磁性元件的中间,当磁性元件推动镜头座移动时,线圈是固定在基座上不动的,那么线圈和磁性元件分离产生的空间足以解决弹性元件内外圈产生落差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预留空间,不仅简化了磁性元件的结构,还有效的降低了摄像镜头模组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调焦的摄像镜头模组的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镜头座伸出上端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电磁驱动装置与底座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至图6所示的一较佳实施例,它包括基座组件、镜头安装组件及电磁驱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12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