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流体泵流体散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2601.6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22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冉茂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冉茂华 |
主分类号: | F04D29/58 | 分类号: | F04D29/58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姝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泵,主要是指一种用于线圈散热的流体泵流体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流体泵由于散热面积有限,导致在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使得泵体的温升很高,容易损坏。目前的解决方案有2个,一个是通过增加线圈的匝数和线径,以增加铜线的重量从而降低线圈的温升。但是这种方案的成本很高,同时还带来其他成型工艺的难度。另外一个方案是通过在外部增加散热装置,即是在流体泵外壳处安装一个金属散热装置,但此种方法效果欠佳。为解决此问题,本专利介绍一项新型流体散热装置,即为用与线圈紧贴的密封容器中散热介质在其中的流动将热量迅速带走,从而达到快速降低温度,减小线圈的温升。此实用新型装置使得流体泵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同时在外壳和散热装置之间安装有温度控制器,这就保证了流体泵在缺水干泵条件下的安全性,这种方案既安全可靠,又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泵流体散热装置,通过采用一种导热材料做成的流体容器紧贴在流体泵的线圈外壳上,并带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它的流体出口与泵体的入口相连接,此装置能够较好地解决现有线圈的散热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散热装置包括入流体管、出流体管、线圈、线圈外壳,其中所述线圈外壳上套装一封闭的空心套,该空心套的内侧面与线圈外壳的外周面接触,在空心套上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或
所述线圈外壳上缠绕有螺旋管,该螺旋管缠绕后内侧面与线圈外壳的外周面接触,螺旋管一端是流体入口,另一端是流体出口。或
所述线圈外壳为一封闭的空心外壳,该外壳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
该技术方案还包括:
所述空心套内孔与线圈外壳的外周面形状相同。
所述螺旋管内孔与线圈外壳的外周面形状相同。
流体出口接流体泵入口,所述流体入口接入流体源(包括流体入口接流体泵,流体出口接入流体管)。
所述流体至少包括水或油。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采用本流体泵流体散热装置具有性能可靠,散热效果好,提高了恶劣温度环境的适应性及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轴向剖示图。
图3是图1的组装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轴向剖示图。
图6是图4的螺旋管与线圈外壳组装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轴向剖示图。
图9是图7的组装分解示意图,同时表示4与2,3的装配关系。
图中:1圆柱管组合、11入流体管、12出流体管、2保持架、3空心套、31流体出口、32流体入口、4线圈外壳、41接线端子、42螺旋槽、43空心、44散热舱盖、5螺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流体散热装置由散热装置主体(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3或4或5和圆柱管组合1及保持架2组成,其上还预留了温度控制器的安装位置。
本装置有三种结构形式:1、在线圈外壳上加装空心套;2、在线圈外壳上加装螺旋管;3、把线圈外壳本身做成空心的。
工作原理
本流体散热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流体从入口处首先进入密封流体散热装置,当流体散热装置中的流体注满后,流体从流体散热装置的出口流出,然后进入流体泵泵体上的入口处,泵即可正常工作,在泵的运行中其内部零件产生的热量经泵体传导至外壳,外壳的温度随之上升,由于与流体散热装置是与线圈外壳紧贴安装,所以线圈外壳的热量迅速传导给流体散热装置,又由于流体散热装置里是流动的常温流体,温度较低,故内部热量能够迅速的地被流动的流体带走,达到降温的目的,使流体泵主体温度大大降低,保证了泵体的各个参数的良好热稳定性。
本专利涉及的流体泵可以是泵水或者泵油及其它流体的流体泵。
本专利涉及的流体泵可以是微型的或大、中型的,它的驱动方式可以是电磁的,也可以是马达等。
本专利流体散热装置材料可以用塑胶,五金陶瓷等制作外型可以是圆形或方形等形状,本专利保护的是这种利用流体来降低泵体温升的方法及结构。
凡是用流体散热装置与泵体安装在一起或是一个整体形式来解决散热问题的结构,以及通过任何工艺及方法生产或是制造泵类流体散热装置都是与本专利冲突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冉茂华,未经冉茂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26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越离合器及其总成
- 下一篇:光纤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