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警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2729.2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4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弘龙;杨智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弘龙;杨智钦 |
主分类号: | B60Q1/54 | 分类号: | B60Q1/5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坚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警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警示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所示,系会习用之车辆警示灯示意图,由于一般汽车车尾的警示灯70或后窗加装的警示灯70<第三剎车灯>,均仅有红光之警示效果、后方来车并无法很明确地辨识前方车辆的驾驶状况,例如踩放油门的程度或踩放剎车的程度·
在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开发成功,使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具有反应速度快、可靠度高、寿命长等优点,并具有可以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及降低汽车维修成本等好处,故将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应用作为汽车之光源,便是各界积极努力的目标.
目前在车尾灯组及方向灯光源已可见到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应用,使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作为车尾灯光源,除了前述安全性及寿命长的优点外,由于发光二极管体积较小、发热量小,将可大幅缩小尾灯组所占体积,对于增加后行李箱空间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本创作即利用发光二极管的良好特性,来作为车辆警示灯之光源,并研究改进车辆警示灯的警示方式,以期望能提供更好的警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创作目的系提供一种车用警示装置,以解决习知的车辆尾灯警示性不足的问题。
本创作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车用警示装置,连接于一车辆之油门系统、剎车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该车用警示装置包括;
一本体。一壳体,组立于该本体上,且该本体与壳体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光源,系红色光源,其设置于该本体上,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与车辆之剎车系统连接。一第二光源,系为黄色光源,其设置于该本体内,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与车辆之控制系统连接。一第三光源,系为绿色光源,其设置于该本体内,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与该车辆之油门系统连接。
所述的一种车用警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为复数个第一光源,系包含邻接之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组,其设置于该本体上,且以纵向或横向连续配置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一第二光源,系设置于该本体内,并位于该容置空间。第三光源为复数个第三光源,系设置于该本体内,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所述之一种车用警示装置,其中所述该第一发光组、第二发光组以及该第三发光组系为一同心圆方式配置。
所述之一种车用警示装置,其中所述该第一发光组、第二发光组以及该第三发光组系分别包括有复数个红色发光二极管。
所述之一种车用警示装置,其中所述该些第三光源包括:一第四发光组,系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之绿色发光二极管。一第五发光组:系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之绿色发光二极管邻接于该第四发光组,与该第四发光组及第六发光组成横向或纵向之配置。一第六发光组:系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之绿色发光二极管邻接于该第五发光组,与该第四发光组及第五发光组成横向或纵向之配置。
所述之一种车用警示装置,其中所述该第四发光组、第五发光组以及该第六发光组系为一同心圆方式配置。
所述之所述之一种车用警示装置,其中所述该第二光源包括一黄色发光二极管。
所述之所述之一种车用警示装置,其中所述该第二光源包括复数个黄色发光二极管。
本创作的优点在于,所提供之车用警示装置,包括有本体,其设置于汽车车体上的尾部,设置有红色光源、黄色光源以及绿色光源,其中红色光源系经由电路连结至车辆之剎车系统,绿色光源则经由电路连结至车辆之油门系统,而黄色光源则直接于控制系统连结。当车辆之剎车系统作动时,红色光源会亮起,当车辆之油门系统作动时,绿色光源会亮起,而在剎车系统及油门系统均未作动时,则黄色光源亮起,藉此经由不同颜色的光源,可用于表示车辆的实时状态,让后方的车辆了解前车的行驶状况。
附图说明
图1系习用之车辆警灯示意图;
图2系本创作第一实施利用于车尾部之立体示意图;
图3系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后视图;
图4系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中光源以单颗发光二极管构成状态示意图;
图5系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中光源以多颗发光二极管构成状态示意图;
图6A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构成状态示意图;
图6B系本创作第二实施例中另一发光二极管构成状态图;
图7系本创作用于车辆尾灯之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8系本创作第三实施例中光源以多颗发光二极管构成状态示意图;
图9系本创作第一实施利用于后车窗之立体示意图;
图10系本创作第一实施利用于车尾车牌处之立体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弘龙;杨智钦,未经杨弘龙;杨智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27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