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平推型蝶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3780.5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04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益昭;温风;许钟麟;曹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K1/22 | 分类号: | F16K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贺华廉 |
地址: | 100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推型蝶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密封阀,特别涉及一种蝶阀。
背景技术
在阀体内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从而达到启闭或调节的阀门叫蝶阀,其通常是一个圆盘形的蝶板。工业专用蝶阀的特点能耐高温,适用压力范围也较高,主要用于高温介质的烟风道和煤气管道。
如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一种典型的蝶阀在密封和开启的示意图。蝶板11绕其旋转轴12正反旋转,以其密封圈13压合在阀体内壁面上,使蝶阀关闭(如图1所示),或者蝶板11与阀体平行,使流体14可以通过阀口13(如图2所示)。
众所周知,蝶阀具有如下优点:
1、启闭方便迅速、省力、流体阻力小,可以经常操作。
2、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
3、可以运送泥浆,在管道口积存液体最少。
4、低压下,可以实现良好的密封。
5、调节性能好。
但是,上述蝶阀由于结构所限,其旋转轴与阀体、蝶板之间很难做到严密无隙;加上靠轴的旋转带动蝶板压紧阀口,由于蝶板周边距离旋转轴远近不一,使得靠近旋转轴处压力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压力逐渐减小,造成蝶板周边受力不平衡,所以很难达到密封和无泄漏要求。
综上所述,蝶阀的缺点如下:
1、使用压力范围小。
2、密封性较差。
如图3所示,是另一种现有蝶阀,其在阀体上增设阀口16,通过密封片15压合在所述的阀口16上,来提高阀体的密封性能,但是,由于蝶阀的基本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密封片15对阀体的密封性能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效果并不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推型蝶阀,使蝶板与阀口之间受力较均衡,从而使阀的密封性得到提高,也使阀能够承受大得多的流体压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平推型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平推型阀片、旋转机构以及动力机构;
所述的阀体内设有阀口和平推轨道;
所述的平推型阀片设置在阀口的进风一侧,绕其旋转轴旋转,且所述的旋转轴以所述的平推轨道为轨迹移动;
所述的动力机构推动所述的平推型阀片以其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的平推轨道中移动;
所述的旋转机构由相互配合的滑块与滑槽组成,所述的滑块固定在阀体上,而所述的滑槽固定在平推型阀片上;所述的滑槽至少具有第一工位点与第二工位点,分别对应于平推型蝶阀的密封与开启两个工作状态中,滑块在滑槽中所处的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平推型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平推型阀片、旋转机构以及动力机构;
所述的阀体内设有阀口和平推轨道;
所述的平推型阀片设置在阀口的进风一侧,绕其旋转轴旋转,且所述的旋转轴以所述的平推轨道为轨迹移动;
所述的动力机构推动所述的平推型阀片以其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的平推轨道中移动;
所述的旋转机构由相互配合的滑块与滑槽组成,所述的滑块固定在平推型阀片上,而所述的滑槽固定在阀体上;所述的滑槽至少具有第一工位点与第二工位点,分别对应于平推型蝶阀的密封与开启两个工作状态中,滑块在滑槽中所处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将平推型阀片设置在阀口的一侧,所以不存在平推型阀片的旋转轴的密封问题和磨损问题,而且平推型阀片依靠平推的力量压紧阀口,阀口圆周方向受力均匀,可以大幅度增强密封性能,提高蝶阀的工作压力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蝶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现有蝶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另一现有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二),表示阀体密封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三),表示阀体开启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蝶板;12-旋转轴;13-密封圈;14-流体;15-密封片;16-阀口;21-阀体;22-阀口;221-密封圈;23-平推型阀片;24-旋转轴;25-平推轨道;30-旋转机构;31-滑块;32-滑槽;321-第一工位点;322-第二工位点;40-动力机构;41-主动轴;42-摇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7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卸料及分级回收的草料切割及混料机构
- 下一篇:组差式玉米收获机割刀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