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式抓棉机的吸棉喇叭管改良配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3817.4 | 申请日: | 200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69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张祺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祺田 |
主分类号: | D01G7/10 | 分类号: | D01G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晓磊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式抓棉机 喇叭 改良 配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式抓棉机的吸棉喇叭管改良配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公知圆式抓棉机实施例示意图,该圆式抓棉机A将棉包B分别以圆式抓棉机A的轴柱A0为圆心而围绕排列;使用时,利用圆式抓棉机A旋转,及抓棉打手机构A1抓取棉包B的棉絮,借位于抓棉打手机构A1上的吸棉喇叭管A2将抓起的棉絮吸入向外排送。
但由于圆式抓棉机A以轴柱A0为圆心而旋转行进,因此抓棉打手机构A1内侧与外侧行程不同,所以旋转行进时,内侧抓棉量少于外侧抓棉量,而以公知的圆式抓棉机A的吸棉喇叭管A2设计,其下吸棉口的中心线与上出棉口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切面上,也就是上出棉口位于下吸棉口的中央上方,所以吸棉喇叭管A2吸棉时,其内外侧吸力相同,因此对于内侧与外侧行程不同、内侧抓棉量少于外侧抓棉量的情况下,外侧抓棉量多而吸力不符需求,所以产生越外侧吸力越不足而边走边掉的缺点,造成产效上极大的困扰与不便。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前曾就该传统设计的困扰与不便,设计出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520127439.7的“圆式抓棉机的吸棉喇叭管改良”专利申请案,并核准为中国专利号ZL200520127439.7,以改善传统圆式抓棉机的吸棉喇叭管问题。
然而,该单一吸棉喇叭管的先前实用新型设计,并不能适用于大型圆式抓棉机的建构运用,因为单一吸棉喇叭管长度越长,其吸棉力越差。所以,如何设计出可适用于大面积堆栈棉包的单一大型圆式抓棉机,则为时下急需改进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抓棉量的产能与功效且吸棉效果好的圆式抓棉机的吸棉喇叭管改良配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圆式抓棉机的吸棉喇叭管改良配置,该圆式抓棉机中央为旋转轴心的轴柱,在圆式抓棉机的机臂处设置吸棉喇叭管,其中圆式抓棉机具有一个以上的吸棉喇叭管,其中距离圆式抓棉机轴柱较近的吸棉喇叭管下吸棉口的长度大于距离圆式抓棉机轴柱较远的吸棉喇叭管下吸棉口的长度,且各吸棉喇叭管的下吸棉口中心线与上出棉口中心线呈左右错置,使上出棉口中心线与圆式抓棉机轴柱的距离大于下吸棉口中心线与圆式抓棉机轴柱的距离,同时各吸棉喇叭管的吸力设置成可调节大小,使越靠近圆式抓棉机运行路径外围的吸棉喇叭管的吸力越大。
借由本实用新型设计改良,得使圆式抓棉机具有一个以上的吸棉喇叭管,使圆式抓棉机能运用在大面积堆栈棉包的场合中,达到旋转抓棉的单位时间内,能有效提升抓棉量与优异的大量吸棉效果,不但结构精简实用,且所产生的单位时间内有效提升抓棉量的产能与功效,也能确实提供产能迅速、需求量大的大厂需要,有效提升了圆式抓棉机大型机组的建构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圆式抓棉机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式抓棉机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棉喇叭管与输送管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吸棉喇叭管主视图;
图5为图4的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吸棉喇叭管主视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输送管吸力调节装置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轴柱 10抓棉打手机构 11机臂
2吸棉喇叭管 21下吸棉口 22上吸棉口
3吸棉喇叭管 31下吸棉口 32上吸棉口
4伸缩导管 5输送管 51、52分支输送管
6调节装置 A圆式抓棉机 A0轴柱
A1抓棉打手机构 A2吸棉喇叭管 B棉包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圆式抓棉机的吸棉喇叭管改良配置实施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吸棉喇叭管与输送管配置示意图,其中该圆式抓棉机中央为旋转轴心的轴柱1,在圆式抓棉机的机臂11处设置一个以上的吸棉喇叭管2、3,及位于吸棉喇叭管2、3的下吸棉口21、31内下方的抓棉打手机构10。
在距离圆式抓棉机轴柱1较近的吸棉喇叭管2下吸棉口21的长度(如图4至图5所示)大于距离圆式抓棉机轴柱1较远的吸棉喇叭管3下吸棉口31的长度(如图6至图7所示),且各吸棉喇叭管2、3的下吸棉口21、31中心线与上出棉口22、32中心线呈左右错置,使上出棉口22、32中心线与圆式抓棉机轴柱1的距离大于下吸棉口21、31中心线与圆式抓棉机轴柱1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祺田,未经张祺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8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