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5669.X | 申请日: | 200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09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7/40 | 分类号: | F16N7/40;G01M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215011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润滑油 循环 回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振动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静压装置的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静压装置润滑油循环系统中,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主要用于提供一定压力的润滑油,并将此压力润滑油从油箱中抽送到静压装置形成承压油膜,例如振动试验设备的辅助设备水平滑台的承压油膜或静压轴承的承压油膜,再依靠油槽与回油箱之间的高度差和承压油体自身的重力产生的落差,实现承压油体向回油箱的自动回流,回流的润滑油再进入油箱抽送至静压装置,实现润滑油的循环流动。承压油体在水平滑台下端面形成承载油膜,在静压轴承的油腔内形成承压油膜,实现纯液体间摩擦,并提供一定的承载力。
由于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均采用一个供油泵从油箱内抽取润滑油,并靠润滑油自重和回油管路的落差形成的压力回油,在静压负载支承能力要求较高的时候,会出现回油速度慢,回油不畅的情况。另一方面,当水平滑台台面较大时,仅靠润滑油的自由落差形成的压力回油会造成回油不及时,出现油箱抽空现象,这会严重影响静压装置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润滑油回路通畅、回油稳定的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从而解决了现有压力润滑油回油困难、油箱抽空现象。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包括承压油体、油箱以及二者之间的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通道上连接有供油泵,所述回油通道上连接有回油泵。
具体的讲,所述供油泵和回油泵为一双联泵,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分别连接双联泵的出油口和吸油口。
所述供油泵和回油泵分别采用单联泵,供油通道连接供油泵,回油通道上连接回油泵。
所述供油泵和回油泵之间并联有多对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构成的多条回路,每条回路上分别设有承压油体。
所述供油泵并联有多对供油通道,每条供油通道上设有承压油体,回油通过承压油体上设置的油槽进入回油通道。
所述供油泵的出油口设有溢流阀,溢流阀出口连接回油泵的吸油口。
所述承压油体为静压轴承油腔内的承压油膜或水平滑台的承压油膜。
所述油箱和供油泵之间设有滤油器,所述供油泵和承压油体之间连接设置单向阀、蓄能器、高压精滤器、压控继电器和节流装置。
所述节流装置选自毛细管节流器、小孔节流器、滑阀节流器或膜片反馈节流器。
该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在保证静压装置的承压油体具有较高承载压力、有效消除接触面间摩擦阻力的同时,能够形成润滑油的连续顺畅循环。由于压力状态下作为承压油体的润滑油的粘滞阻力较大,单纯的提高送油压力又会产生润滑油泄漏或承压油膜供油不连贯的问题,该循环回路通过增设回油泵,促使压力润滑油顺畅地向油箱回流,保证供油循环的通畅。当所述的静压装置为振动试验辅助设备中的水平滑台、静压轴承或静压球型连接器时,承压油体的个数为多个,这时可以在该循环回路的供油泵和回油泵之间并联多路供油和回油通道,供油和回油通道上设置多个承压油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采用送油泵和回油泵相结合的双动力结构,提高了回油压力,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回油困难和回油不及时的缺陷,保证了压力润滑油供油和回油的通畅,在静负载支承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工作,并能实现压力润滑油的多回路循环,可广泛用于静压装置润滑油循环系统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该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为应用于振动试验辅助装置水平滑台,形成承压油体的压力润滑油循环回路。该回路采用高低压双联齿轮泵3作为供油泵和回油泵,承压油体1位于水平滑台的滑动面间,水平滑台的下方设置集油槽6用于收集承压油体1回流的润滑油,高低压双联齿轮泵3的出油口连接供油通道2,其吸油口连接回油通道5,双联齿轮泵与油箱4连接,回油通道5的另一端连接集油槽6,由此构成循环回路。双联齿轮泵提供供油通道的供油压力和回油通道的回油压力,保证整个压力润滑油回路的连续和通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56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瓷调节球阀
- 下一篇:组合机身式热模锻压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