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6215.4 | 申请日: | 2007-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20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辉;黄友泰;许智颖;罗子杰;詹耀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方挺;沈锦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层 组织 热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科技蓬勃的发展,为了使电子组件(芯片)在短时间内能够运算庞大的数据,就必须提升电子组件的运算速度。在电子组件的运算速度提升后,相对地电子组件在运算时所产生的热能也就增加,所以就必须有高传导速率的散热组件将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快速移除,以确保电子组件能正常运算及使用寿命。
目前所使用的散热组件以热管为主,热管内部具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在应用热管时,将热管的受热端贴附于该电子组件或导热块的表面,受热端内部的工作流体吸收热量,使工作流体汽化,让受热端的气压逐渐增加,使蒸发的水蒸汽会向压力低的冷却端流动以形成蒸汽流。该蒸汽在冷却端释放热量后,重新凝结成液体,并由毛细组织迅速回流至受热端而完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动作。如此,在热管内部的工作流体不断地周而复始,可以迅速地将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快速移除。
热管内部的毛细组织在设计上可区分为沟槽式、编织网或金属粉末烧结。热管的受热端内部的工作流体因吸热蒸发的水蒸汽流至冷却端释放热能,并重新凝结形成液体后,再由沟槽状的毛细组织快速回流至受热端。虽然沟槽状的毛细组织让冷却端的液体可快速回流至受热端,但是受热端的沟槽状毛细组织的滞水(凝结)效果差,使受热端吸热的区域或面积缩小。然而,编织网或金属粉末所形成的毛细组织在受热端上有良好的滞水效果,也使吸热区域或面积增大,让受热端可吸收较多的热能。但是,在蒸发的水蒸汽流至冷却端释放热能并重新凝结液体后,编织网或金属粉末所形成的毛细组织使重新凝结的液体回流至受热端的速度较慢,而影响散热效率。
因此,如何使热管冷却端重新凝结的液体快速回流至受热端,且也使受热端的毛细组织具有良好的滞水效果,乃是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复合式的热管结构。该复合式热管结构是利用将二种不同的毛细组织重叠在一起,使该热管的受热端具有良好的滞水效果,同时使在冷却端重新凝结的液体也可快速回流至受热端。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结构,包括:管身,所述管身具有冷却端及受热端,且内壁设有第一毛细组织;第二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受热端内壁的第一毛细组织表面上,所述第二毛细组织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毛细组织的长度的一半。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结构,通过将两种不同的毛细组织重叠在一起,不仅使该热管的受热端具有良好的滞水效果,同时使在冷却端重新凝结的液体也可快速回流至受热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侧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热管沿2-2处的断面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热管沿3-3处的断面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弯折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内部工作流体流动侧剖视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管身1
冷却端11
受热端12
第一毛细组织2
条状体21
沟槽22
第二毛细组织3
粒子31
细缝32
水蒸汽4
液体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图1、2、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侧剖视及图1在2-2位置的断面剖视与图1在3-3位置的断面剖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毛细组织的热管结构,包括:管身1、第一毛细组织2及第二毛细组织3。其中:
管身1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圆形中空柱状体。
第一毛细组织2设于管身1的内壁上,其由设于管身内壁上的多个方形条状体21形成,并于每两个条状体21之间形成沟槽22。
第二毛细组织3由金属粉末设于第一毛细组织2表面上,经过加热烧结后,使金属粉末结合在第一毛细组织2的表面上,形成重叠状态。金属粉末的粒子31的粒径大于沟槽22的宽度,因此使金属粉末的粒子31不会掉落于沟槽22中。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设的第二毛细组织3的长度不大于沟槽22长度的一半,如图1所示。
在上述的热管的管身1制作完成时,在管身内部注入工作流体后,再将管身1两端封结,以避免工作流体外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62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电源插座插孔安全挡板装置
- 下一篇:散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