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体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7939.0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63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齐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青松 |
主分类号: | F24H1/22 | 分类号: | F24H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永珠 |
地址: | 301700天津市武***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加热装置通常采用在封闭的加热管内装有电阻丝的形式,如电热水器等,还有工业上的使用更为普遍,它们都要求在加热的同时保证加热装置绝缘,加热的热效率高,热损失小,但是,水在热传导过程中仍然有较多的散热损失,目前的电加热设备,主要是考虑了电的热转换效率,而没有注意转换得到的热量的流失,以致降低了整体的热能利用率,或者说没有充分利用向外流失的热量,提高热能利用率,使热损失降低到最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节能、提高整体热能利用率的液体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封闭有惰性气体和电加热装置的管状加热体,电极穿过加热体两端连接在电源上,其中:加热体外套有封闭的内管和外管叠套式双层空腔管构成加热体总成,每层管腔内充满液体,外管和内管靠近两端部位分别各设有进出水口,由若干个所述加热体总成平行排列、且外管进出水口连接、内管进出水口连接、末尾加热体总成进水口与出水口连接所构成内部贯通循环的液体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加热体总成采用至少一个加热体总成,其末尾的外管出水口与内管进水口连接构成液体循环的加热体总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加热体总成采用四个加热体总成平行排列、且外管的一端设有一内管入水口和一外管入水口,另一端设有一内管出水口和一外管出水口,两外管进、出水口分别连接、内管进出水口分别连接、末尾加热体总成进水口与出水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其中:贯穿加热体总成两端的所述电极与内管和外管固定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加热体总成同一端的进出水口中心线为错位设置的中心线。
本发明提供的液体加热装置工作原理如下:
液体从第一根加热体总成的外管进水口进入时,为低温液体,液体从第一根加热体总成外管空腔的一端流动到另一端,进入的低温液体受内管中的高温液体的预热,液体温度略有升高,并从另一端出水口进入第二根加热体总成管的外管空腔内再次进行预热,然后再进入第三根加热体总成外管的空腔内第三次进行预热,依次往复循环;主要的目的是将内管里的液体散失的热量被外管内的液体充分吸收,使热量的散失降到最低,预热的液体到达最后一根加热管总成时从外层预热后经过连接管进入最后一根加热管总成的内管里,由加热体进行充分的加热,再从最后加热管总成的内管出口流出进入下一根加热管总成的内管里对液体进行加热,从这根加热管总成的内管出口进入下根加热管总成的内管。依次往复循环,直至第一根加热管总成内管出口,该出口所流出的液体为满足温度要求的液体,整个加热过程完毕。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体加热装置是利用加热管总成的外管和内管中的液体热交换,将内管中的液体扩散出来的热量对新进入的液体进行预热,使扩散的热量被吸收,达到了充分利用能量的作用,提高了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包括封闭有惰性气体和电加热装置4的管状加热体5,电极1穿过加热体5两端连接在电源上,加热体5外套有封闭的内管6和外管7叠套式双层空腔管构成加热体总成3,贯穿加热体总成3两端的所述电极1与内管6和外管7固定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即内管6同轴穿套固定在所述管状加热体5上,外管7也同轴固定在所述管状加热体5上。每层管腔内充满液体,外管7和内管6靠近两端部位分别各设有进出水口,由若干个所述加热体总成3平行排列、且外管7出水口9和第二个加热体总成301外管701的进水口201相互连接、内管6的进水口10与第二个加热体总成301内管601的出水口801相互连接、以此类推,往复循环,末尾的加热体总成的外管出水口与内管进水口连接所构成内部贯通循环的液体加热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青松,未经齐青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79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设照明指示灯的电热容器
- 下一篇:一种对抗链路乱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