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8173.8 | 申请日: | 200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59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汪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江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北京市海淀区上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结构,尤其是一种管端和底座焊接,管体内腔与底座内部的柱形孔同轴的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适于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热管结构是一根内部充有工作液的密闭真空管体,内壁附有毛细结构,液体工质在蒸发段受热蒸发携带热量到达冷凝段放热冷凝成液态,在毛细压头作用下沿着毛细结构流回蒸发段,此过程不断循环以传热。
这种内腔为柱形的热管结构相对于其他形状、特殊用途的热管加工更为简单,只要内管笔直即可制造沟槽、丝网、烧结粉末等常规毛细结构,成本低廉而且成品可以弯曲以适应不同场合需要,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该热管的传热端面是热管外壁面,是直径固定的圆柱面结构,而实际应用中最容易加工且与热源或冷源接触性好的接触面是平面,而且为了减低热管局部高热流密度,通常是把一根或数根热管与导热性能强的底座结合到一起,再把底座与热源或冷源紧密接触实现高效可靠的传热。
目前广泛应用的热管与底座结合方法是压固和焊接。例如图1中的热管和底座结合结构,可以是压固方式也可以是焊接方式,但是都存在较大的结合热阻。压固方法一般是在传热底座开一个或多个半圆柱形槽,放入热管后把热管紧压在底座上,优点是加工难度小,缺点是结合面的热阻与压力、光洁度相关,热阻较大。焊接是把热管外壁面和底座焊接到一起,底座的焊接面是平面时焊接相对容易,但是由于热管只有一小部分面积与底座结合,且相对于导热性强的底座来说焊料的热阻很大,所以总热阻也比较大;底座焊接面是半圆柱形槽时,需要特殊工艺以保证尽量多的实际焊接面积,工艺重复性较差,热阻反而更大。
申请号88217399.5的发明专利提出一种蒸汽腔热管,底座传递的热量直接作用到蒸汽腔内的热管工质使其蒸发,通过与蒸汽腔连接的热管传递热量。这种结构没有焊接或者压固产生的结合热阻,但是因为很难加工贯穿整个腔体和热管的毛细结构,只能靠重力使工质回流,实际应用受到重力环境限制,且该热管的底座只能水平放置,一旦倾斜,液体工质将不能完全覆盖蒸发段,散热效率将急剧降低,使其应用存在局限性。而且重力热管的效率和热流密度也没有毛细结构的强。
另外普通管式热管两个端面都是特殊的收缩结构,无法覆盖毛细结构,不能有效传递热量,所以当需要制作成热管垂直于底座或与底座成一定角度的结构时,只能先把管壁压固或焊接在底座上,再弯曲热管才能使热管与底座垂直或成一定角度,不能直接使热管端面与底座结合。而热管弯曲以及弯曲所增加的热管长度同样也会增大温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制造的热管结构,用于减少热管与底座结合时产生的结合热阻,以及解决结合工艺重复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管结构,由底座、一个或一个以上管体、毛细结构和液体工质构成,其特征是:底座由能够与管体焊接的整块金属钻铣或冲压制成,底座内部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柱形孔,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管体的一侧管端封闭,未封闭一侧的管端与底座在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柱形孔的孔口处焊接,所述柱形孔与管体内腔同轴构成一个内表面连续的密闭腔体,密闭腔体内真空,填充有液体工质,且在该腔体周向内表面有连续的毛细结构,或在该腔体周向内表面及柱形孔底端的端面有连续的毛细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热管管端和底座焊接,底座成为热管的一部分,使热管和底座零热阻结合,大热流密度下的底座与热管温差急剧减小,提高散热效率。管体内腔与底座内部的柱形孔同轴结构,使现有热管制造工艺即可生产,并且工艺重复性较好。本实用新型可以由底座中心向任意方向延伸热管而不必弯曲并且是最小长度,而且使管端也成为蒸发段或冷凝段,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热管与底座结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热管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中1.管体,2.管体,3.底座,4.半圆柱形槽,5.圆柱形通孔,6.圆柱形开口,7.圆锥形坡口,8.熔池,9.带圆锥形坡口的熔池,10.圆柱形孔,11.圆锥形端面,12.孔口,13.管端,14.方柱形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江,未经汪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81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真空保温杯
- 下一篇:塔式起重机数字式无线电遥控跟踪防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