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对正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1498.1 | 申请日: | 200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60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陈韦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26 | 分类号: | F16F15/26;F16F15/28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对正改良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引擎内的曲轴与平衡轴在特定相位角度对齐的对正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机车而言,其引擎内部的曲轴与平衡轴在组立时,曲轴与平衡轴之间会有特定相位角度的定位需求,故在传统上,会在曲轴的驱动齿轮与平衡轴的从动齿轮打刻对正记号,以满足对齐定位的需求。
但是,当因为引擎马力提升而导致曲轴的轴承的外径加大、或是因为引擎小型化而拉近曲轴及平衡轴之间的轴距、或是因为其它特殊配置需求等因素,皆会导致曲轴的驱动齿轮的外径小于曲轴的轴承的外径,亦即曲轴的轴承在侧视时会遮住曲轴的驱动齿轮,故使得驱动齿轮的对正记号被遮盖住,而无法达到对齐定位的需求。
请同时参阅图1所示习知引擎曲轴与引擎平衡轴的俯视图、及图2所示习知引擎曲轴与引擎平衡轴的侧视图,其中显示有一引擎曲轴91、以及一引擎平衡轴92,引擎曲轴91同轴组设有一第一轴承911、一第二轴承912、一第一曲轴配重块913、一第二曲轴配重块914、以及一驱动齿轮915。
其中,第一曲轴配重块913、驱动齿轮915、与第一轴承911彼此相邻并同轴组设于引擎曲轴91上,且第一轴承911的外径大于驱动齿轮915的外径,因而在侧视时,会导致第一轴承911遮盖住驱动齿轮915,而第一曲轴配重块913上则打刻有一第一对正记号916。
此外,引擎平衡轴92同轴组设有一从动齿轮921、以及一平衡轴配重块922,从动齿轮921与驱动齿轮915彼此啮合,且从动齿轮921上打刻有一第二对正记号923、以及一视孔924,第二对正记号923与视孔924彼此相邻,且透过视孔924使第一对正记号916与第二对正记号923可彼此对齐,以达成定位的需求。
然而,上述结构在第一对正记号916与第二对正记号923彼此对齐时,如图2所示,第一曲轴配重块913与平衡轴配重块922会彼此重叠,如此在组装时,必须再考虑其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故容易增加组装的不便性,并非十分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更为便利的对正改良机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特征以为了解决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对正改良结构搭配一引擎曲轴与一引擎平衡轴使用,其中,引擎曲轴同轴组设有一曲轴配重块、一轴承、以及一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包括一第一外径,轴承包括一第二外径,此第二外径大于驱动齿轮的第一外径,曲轴配重块包括一第一对正记号。
此外,平衡轴同轴组设有一平衡轴配重块、以及一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啮合于上述驱动齿轮,从动齿轮并包括一第二对正记号、以及一视孔,其中视孔邻近于第二对正记号并对应于第一对正记号,并透过视孔使第二对正记号对齐于第一对正记号。
本实用新型的特色在于上述第二对正记号位于相对远离平衡轴配重块的一侧,曲轴配重块呈船锚状并包括一锚冠部、以及一锚干部,锚干部相连于锚冠部,且第一对正记号位于锚干部相对远离锚冠部的一侧。
因此,藉由上述结构,在组装时,曲轴配重块与平衡轴配重块不会彼此重叠,亦即不需要于组装时再考虑曲轴配重块与平衡轴配重块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故在第一对正记号与第二对正记号彼此对齐定位时,可同时增加组装的便利性。
上述锚干部可轴设有一曲轴销,且曲轴销包括一端面,而第一对正记号位于此端面。
另外,第一对正记号可为一直线、并划设于曲轴配重块上,例如以油性笔、油漆等工具划设于曲轴配重块上。当然,第一对正记号亦可以直接打刻于曲轴配重块上,例如打刻成一凹槽记号而。第二对正记号也可以前述方式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第一对正记号与第二对正记号彼此对齐定位时,可同时增加组装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引擎曲轴与引擎平衡轴的俯视图;
图2是习知引擎曲轴与引擎平衡轴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曲轴与引擎平衡轴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曲轴与引擎平衡轴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引擎曲轴1 曲轴配重块11
第一对正记号111 轴承12
驱动齿轮13 另一曲轴配重块14
另一轴承15 引擎平衡轴2
平衡轴配重块21 第二对正记号211
视孔212 从动齿轮23
锚冠部31 锚干部32
曲轴销4 端面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14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纤维素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有效的语音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