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临界压力注汽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1693.4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7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荒;孙新利;李亚奇;樊海轩;缪素景;苏广文;王建和;徐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08 | 分类号: | F22B3/08;F22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京楠 |
地址: | 113006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压力 汽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行业热力开采深井稠油的专用设备,特别涉及注汽锅炉。
背景技术
注汽锅炉是油田稠油开采的核心设备,它是利用所产生的高压蒸汽注入油井,加热油层中的原油以降低稠油的粘度,增加稠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深井稠油的采收率。
现有的注汽锅炉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燃烧器1、炉膛2、烟道3组成,炉膛2、烟道3通过联接管4连通,炉膛2是锅炉的热辐射段,烟道3是锅炉的热对流段。炉膛2内布置有辐射管束5,烟道3内布置有对流管束6,锅炉的外部布置有换热器7,换热器7为内套管式水-水换热器,由外壳和内套管组成,外壳上设置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内套管的两端设置有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现有锅炉的水汽流程如下:
从水处理装置来的除盐水通过水泵15升压后,经过供水管10进入换热器7的壳程入口700,预热后,由壳程出口701输出,经过水管11进入对流管束6的入口601,吸收了烟道内的热量后,作为换热器的热源由对流管束6的出口602输出,经过水管12进入换热器7的管程入口702,冷却后的温水从换热器的7的管程出口703输出,经过水管13进入辐射管束5的入口503,在炉膛2内吸收热量汽化成为蒸汽,蒸汽从辐射管束5的出口504输出,经过蒸汽排放管14送到油井。供水管10上装有阀门8,蒸汽排放管14上装有阀门9。
在锅炉系统中,通常把比热容大于8.4kJ/kg.℃的区域称为大比热区,锅炉的辐射段就是大比热区的位置,大比热区的换热特点是:
(a)在热负荷较小,工质的质量流速较大时,接近最大比热区附近工质的换热系数很大;
(b)在热负荷较高,工质的质量流速较小时,大比热区内工质的换热系数突然减小,壁温飞升。
上述结构的锅炉,水汽管路系统比较简单,辐射管束为单管束,蒸汽的初级加热和末级加热都是由辐射管束完成的,辐射管束位于炉膛内,直接受燃烧器火焰的烘烤,热负荷较高,工质的流速又较小,会出现传热恶化现象,致使工质的温度无法进一步提升。所以,现有的锅炉产生的蒸汽压力只能达到亚临界的21MPa,无法达到超临界压力,不能满足稠油开采向更深领域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油田都有相当储量的超深稠油,常规亚临界压力的蒸汽注不进去,这部分储量一直无法有效地开发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临界压力注汽锅炉,改变了现有亚临界压力锅炉的水汽管路布局,将蒸汽末级加热的管束从辐射段移到热负荷相对较小的对流段,避免了传热恶化,从而使其压力达到了26MPa,解决了高压深井区块、超稠油区块开采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临界压力注汽锅炉,具有燃烧器、炉膛、烟道、供水管,炉膛和烟道之间通过联接管连通,锅炉的外部布置有换热器;
其特征是:炉膛内布置有第一、第二辐射管束,烟道内布置有第一、第二对流管束,所述供水管与换热器的壳程入口连通,换热器的壳程出口经过一号管道与第一对流管束的入口连通,第一对流管束的出口经过二号管道与第一辐射管束的入口连通,第一辐射管束的出口经过三号管道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连通,换热器的管程出口经过四号管道与第二辐射管束的入口连通,第二辐射管束的出口经过五号管道与第二对流管束的入口连通,第二对流管束的出口与蒸汽排放管连通。
所述第一对流管束布置在烟道出口端,第二对流管束布置在烟道入口端。
所述第一、第二辐射管束都是由内螺纹管水平往复排列构成。
所述第二对流管束由内螺纹管水平往复排列构成。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针对现有压力锅炉的设计缺陷,本实用新型对锅炉的结构进行了三项改进:
一是将蒸汽末级加热的管束从辐射段移到对流段,且布置在烟道的入口区域,这部分区域的温度较高,接近炉膛,即接近最大比热区,可保证蒸汽质量,而又离炉膛火焰中心区域较远,最大热负荷远低于辐射段,不会发生传热恶化。
二是将辐射管束由单管束改为双管束,使蒸汽的加热由一级变为两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锅炉安全运行可靠性。
三是在辐射段和对流段入口区均采用小管径的内螺纹管。
内螺纹管是在管子内壁上开出单道或多道的螺旋形槽道的管子,它具有防止或推迟传热恶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工质在内螺纹的作用下形成强烈的旋转汽流,增大质量流速,使水滴沉降到管壁上;
(b)由于汽流强烈扰动,减小了边界层的热阻,强化传热,降低壁温;
(c)内螺纹槽中的液膜不易被中心汽流卷吸携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16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