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按键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2023.4 | 申请日: | 200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16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逸尘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12 | 分类号: | H01H13/12;H01H13/14;H01H1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21501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于键帽底部设有连接件与多个支臂枢接的按键结构,该键帽、连接件与该多个支臂的组装方向相互平行,可达半自动组装的目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率。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现有具有剪刀式弹性结构的按键10,主要由底板13、键帽14,以及设置在该底板13、键帽14之间,交叉枢接成”X”状的两支臂11、12所构成,而上述构件的组装步骤,是先将该两支臂11、12底端的枢接轴112、122卡合在该底板13的枢接结构131、132中,使该两支臂11、12与该底板13结合为半成品,再将该键帽14组装于该两支臂11、12顶端;在该键帽14底部设有一具有横向卡合口的枢接结构141,以及一具有纵向卡合口的枢接结构142,如图1所示,在组装该键帽14时,必须将键帽14倾斜一定角度θ,先将该支臂11顶部的枢接轴111嵌入该具有横向卡合口的枢接结构141,而后如图2所示,再将该键帽14下压,使该具有纵向卡合口的枢接结构142与另一支臂12顶部的枢接轴121相互嵌合;而上述传统组装方式,导致该类按键10必须以人工组装,不仅生产效率差、组装不良率高,且因组装力道不易控制均衡而容易造成键帽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可达半自动组装的目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其包含一键帽、多个支臂及一连接件,该多个支臂相互枢接设置在该键帽下方,该连接件设置在该键帽与该多个支臂间,用以连接该多个支臂与该键帽,该连接件设有相对的两长型槽以及两枢接槽,该相对的两长型槽以及该两枢接槽均具有相同朝向的开口,使该多个支臂可同向且同步嵌入相对应的开口,该相对的两长型槽的开口可供其中一支臂嵌入且在该长型槽内滑移及枢转,该相对的两枢接槽可供另一支臂嵌入枢转;该连接件与该键帽具有一组装方向,该连接件与该多个支臂具有一组装方向,而该两组装方向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按键结构在键帽底部设有连接件与多个支臂枢接,该键帽、连接件与该多个支臂的组装方向为相互平行,可达半自动组装的目的,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不良率。
为使贵审查委员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目的和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兹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是现有具有剪刀式弹性结构的按键安装键帽的动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装连结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装键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安装键帽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背景技术:
10-具有剪刀式弹性结构的按键
11、12-支臂
111、112、121、122-枢接轴
13-底板
131、132-枢接结构
14-键帽
141、142-枢接结构
θ-角度
本实用新型:
20-按键结构
21-键帽
211-矩形凹槽
212-夹持件
2121-夹臂
2122-开口
2123-容置空间
22-第一支臂
221-枢接轴
222-圆杆状底缘
223-凸轴
23-第二支臂
231-枢接孔
232、233-凸轴
24-连接件
241-长型槽
242-枢接槽
243-轴体
25-底板
251-凸沿
252-凸耳
A、B-安装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随附的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与功效,而以下附图所列举的实施例仅为辅助说明,以利贵审查委员了解,但本案的技术手段并不限于所列举附图。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按键结构20,其是由一键帽21、一第一支臂22、一第二支臂23及一连接件24所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20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