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座垫的缓冲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82035.7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14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宪;柯世智;余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1/12 | 分类号: | B62J1/1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座垫 缓冲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摩托车座垫的缓冲机构,特别是关于将座垫的缓冲机构设置于置物箱本体外侧,而使座垫变更设计后仍能获得一良好支撑力的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速克达型的摩托车1,通常会于车体后方的车架11设置一座垫12及一置物箱13,该座垫12底部是由较硬的材质制成的座垫壳121,其上方是为一软材质122且包覆有一装饰层123,借由上述的构造可供驾驶人舒适的跨骑于上;而置物箱13通常是以塑胶射出成型的方式制作成一硬质的容置元件,并设置于座垫12的下方,而一般为了避免座垫12在开、关的时候,该座垫壳121直接撞及到置物箱13的本体,因此,该座垫壳121上通常会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凸柱124,并于凸柱124上套设有具弹性的缓冲元件125;借此,当座垫12盖合于置物箱13上时,借由该缓冲元件125可避免座垫12的座垫壳121直接撞及置物箱13的承板131,造成承板131的变形;此外,请参阅图2所示,当座垫12进行宽度或长度的变更设计时,由于该缓冲元件125是抵压于置物箱13的承板131上,因此,会造成座垫12二侧或后方未受到支撑,而坐在座垫12上时,会呈现晃动不稳的情形,进而于骑乘时容易因重心不稳而发生危险。
有鉴于现有的摩托车1具有上述的缺失,所以,要如何能开发出一方便摩托车座垫于变更设计后,仍能维持该座垫的支撑性及稳定性的缓冲结构,实为目前摩托车制造业者所急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在于克服现有摩托车座垫于变更设计后,由于座垫加宽或加长,而容易造成座垫二侧或后方因无支撑,而发生晃动不稳的缺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座垫的缓冲机构,该摩托车具有一车架单元,该车架单元上设有一座垫及一置物箱;该缓冲机构至少包括有一支撑架及一缓冲元件,其中,该缓冲机构的支撑架是设于车架单元上,且该缓冲元件是凸伸位于置物箱本体外的车体上,借由该车架单元可承受较大重力的特性,使座垫于变更设计后,能给予座垫一良好的支撑力。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座垫的缓冲机构,其中,该缓冲机构的支撑架上是设有一固定孔,而缓冲元件的下方凸设有一定位柱,该定位柱端缘设有一止挡部,借由该止挡部可令缓冲元件固定于支撑架的固定孔上,以达到方便组装及良好的定位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座垫的缓冲机构,其中,该缓冲机构的支撑架上是设有一固定孔,而缓冲元件的中央设有一容置部,该容置部下方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一螺固元件穿设,并以一螺帽锁固于支撑部上,借此,可达到方便组装及良好的定位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将该缓冲机构的支撑架设置于车架单元的后车架上,而令缓冲元件凸伸位于置物箱本体外的车体上,借由该车架单元可承受较大重力的特性,而可使座垫于加宽或加长的变更设计后,仍能给予座垫一良好支撑力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摩托车座垫的缓冲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现有摩托车座垫的缓冲机构另一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架单元的后车架及缓冲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机构设于车体二侧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图5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缓冲机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机构设于车体后方的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缓冲元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缓冲元件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摩托车 11车架 12座垫
121座垫壳 122软材质
123装饰层 124凸柱
125缓冲元件 13置物箱
131承板
M摩托车
2车架单元 21转向把手 22头管
23前避震器 24下降管部
25水平管部 26上升管部
27后车架 271固定座
3前轮
4座垫 41座垫壳 42软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20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