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仿生水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3630.2 | 申请日: | 2007-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27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林云明;林虹;徐步县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云明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0022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生 水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化水质的仿生水草。
【背景技术】
目前,河道、湖泊等普遍存在污染,水质性缺水特别严重。由于受到周围人们排放的生活废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使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河道、湖泊的生态失去平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水体变绿,藻类疯长,致使水体产生异味,发黑发臭。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治理。
生态意义上的水体污染治理已从单一性的物理景观趋向多样化的生态景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城市生态建设。水体污染治理不仅要达到它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水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
国内外在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如运用物理方法可以治理河道污水,如调水、机械除藻、底泥疏浚等,但是该方法只是进行污染源的暂时转移,治标不治本。化学方法有混凝沉淀、电解、催化氧化等,其虽可以有效地处理废水,但易产生二次污染。生态-生物法近年来发展很快,它借助自然界自身的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受污水体的一项新技术,包括河道曝气法、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技术、土地处理法等。目前发展起来的最新水体污染治理工艺,如悬浮填料移动床、曝气生态净化系统和底泥生物氧化等多种方法,这类工艺是将生物法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等特点。
国外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研究,通过改善河流水质、重建和恢复生态等内容来改善生态环境,如减少枯水期引水量,大幅度减少地下水开采。
国外对河流实施单一目标管理是为了避免洪水,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以质量转移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建立河流和洪泛平原生境、建设人工大坝等工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使日流量趋于稳定。但问题是河流经长时间的运行,来自上游的沉积物不断积累,冲刷洪水流量减小,水和沉淀物的自然流动受到抑制,水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水库和下游地区,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为了弥补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蒙大纳法、流量持续时间曲线法、栖息地排水法、水力学评价法等,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
与国外相比,由于国内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流认识的深入及工程的实施,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道污染进行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基本上没有工程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将很难看到水草摇曳,鱼虫漂浮,白鹭翩飞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各异、恶臭扑鼻的河道水,没有鱼虾,甚至连活的生物体都难觅踪影,更甚是会致人中毒的水体。因此,对河道治理刻不容缓
仿生水草对治理水体污染所形成高效的生态系统,从低投资、低能耗、生态性等方面大大降低社会综合成本和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在相对很低的成本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将污水的生态性处理和景观水体建设相融合,获得景观娱乐效益;将水处理和生态水环境建设化整为零,推动群众共建,获得社会效益;既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治水公园化的理念。
仿生水草污水处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体现水资源有效利用、综合成本降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等理念,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获得长久的生态环境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云明,未经林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36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