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弧形气动缸的气动柔性弯曲关节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4690.6 | 申请日: | 200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91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彬;李尚会;鲍官军;杨庆华;慎石磊;吴佳艺;周小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7/00 | 分类号: | B25J1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弧形 气动 柔性 弯曲 关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弯曲关节,属于气动柔性弯曲关节,适用于设计制作柔性机械手等场合。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电机驱动机器人和液压驱动机器人的驱动部件大都是作往复运动或旋转运动。当它们被用来制作机器人的关节时,通常必需有一套机械装置,把往复或旋转运动转换成所要求的其他运动方式。这种方式设计的机器人关节可能具有高精确度、大输出功率等优点;但这些设计往往体积大、结构复杂以及价格昂贵,而且灵活性也远远落后于人体的关节。
灵巧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又由于当代机器人驱动部件存在以上缺点,所以灵巧机器人驱动部件的研究成为机器人设计者关注的重点,机器人工程师正在寻求新型的驱动部件以取代旧的驱动部件。
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0510038743.91,一种螺旋弹簧式人工肌肉的柔性关节,其流体驱动人工肌肉的特征是:弹性波纹管总成由弹性波纹管、扣紧外壳、法兰内套、连接螺母构成;弹性波纹管总成的连接螺母旋转,经密封垫,将弹性波纹管从两端密封地安装在头座和尾座的螺纹上,形成封闭的关节空腔;流体通过管接头进入关节空腔,管接头与尾座间有密封圈密封;头座和尾座上的削扁处各有两个相同的螺纹孔,作为人工肌肉组件与其他零件装配联接孔;螺旋弹簧两端伸出的弹簧丝由压板压紧,压板由两个螺钉固定在垫块上。扣紧外壳位于气缸的外侧,具有约束作用,限制气缸的径向移动。该结构通过扣紧外壳来限定柔性气缸的运动,存在的缺点:结构不合理,不易于小型化,灵活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的机器人弯曲关节的结构不合理、不易于小型化、灵活性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小型化、具有良好灵活性的基于弧形气动缸的气动柔性弯曲关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弧形气动缸的气动柔性弯曲关节,包括弧形气动柔性气缸、前固定件以及后固定件,所述弧形气动柔性气缸包括弧形橡胶管、弹簧钢丝,所述弹簧钢丝沿着弧形橡胶管的径向螺旋密绕在其橡胶管的内壁中,所述弧形橡胶管外侧的弹簧匝数的密度比内侧弹簧匝数密度小;所述的前固定件与后固定件连接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的前后固定件之间安装弧形气动柔性气缸;所述的气动柔性气缸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一封盖、第二封盖,所述第一封盖与前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封盖与后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封盖上设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通孔。
作为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的前固定件、后固定件上个安装一个约束圆弧片,所述的约束圆弧片的形状与所述弧形橡胶管的外侧匹配。
进一步,所述的前固定件通过铰链或弹片与后固定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采用弧形气动柔性气缸来实现关节弯曲,弹簧钢丝是沿着弧形橡胶管的径向螺旋密绕在其橡胶管的内壁中,由于弧形橡胶管外侧的弧长比内侧弧长长,故其外侧的弹簧匝数的密度要比内侧弹簧匝数密度小。弧形气动柔性气缸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端盖的通孔把压缩空气通入到弧形橡胶管内,在压缩空气压力的作用下,由于弧形橡胶管固有弧形,使得弧形橡胶管和弹簧钢丝只能沿着弧形伸长,又由于弹簧钢丝的径向限制作用,从而保证了弧形气动柔性气缸在变形过程中不会发生径向变形;当减小压缩空气的压力,由于弧形橡胶管和弹簧钢丝的回弹作用,弧形气动柔性气缸会沿着弧形收缩。
通过控制弧形气动缸的气动柔性弯曲关节的充气压力的大小来最终控制弯曲角度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结构简单合理,尺寸小,易于小型化;2、动作灵活,刚性好,具有较大的实施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弧形气动缸的气动柔性弯曲关节的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面剖视图。
图3是基于弧形气动缸的气动柔性弯曲关节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弧形气动柔性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弧形橡胶管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46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