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摸感应防盗手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7555.7 | 申请日: | 200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65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G06F3/041;H04Q7/32;H04M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洪;霍育栋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 感应 防盗 手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触摸感应防盗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手机价格和通话费用不断下降,手机终端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电子产品。然而随着手机客户群体的不断壮大,手机的丢失或者被盗事件也日益增多。手机的丢失不但给手机客户带来经济损失,而且由于个人信息资料的损失造成诸多不便。此外,丢失的手机进入非法销售渠道,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侵犯了手机购买者的权益。因此减少甚至避免手机的丢失,无论对手机用户还是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大有益处。
从技术手段方面讲,目前已经公开了一些关于手机防盗的方法:
一种是将手机放在特制的手机套中,手机套固定在用户身上。手机外壳和手机套上分别有一个接触电极,当手机放在手机套内时这两个电极接触,而如果手机离开手机套,两个接触电极分离时产生电压传感信号,手机套内的感应装置就会监测到该信号,发出报警信号。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必须将手机放置在特定的手机套中,且手机套不易被取走,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机一般放置在用户携带的包内或衣服口袋内,手机套无法发挥作用。
另一种是手机上安装红外感应器,当人体接近手机时人体释放的红外电磁波被红外感应器接收到,随即产生报警信号。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错误报警,因为红外辐射源很多,只要具有一定温度的物体都会对外产生红外辐射,除了人体外,例如加热的食物、水杯或白炽灯等都可以作为红外辐射源,这些使得手机红外探测防盗容易产生虚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摸感应防盗手机,能正确的识别人体接触,产生报警信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触摸感应防盗手机,包括外壳、主板和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覆盖有用于产生感应电流的金属导线网,在主板设置有感应检测电路,感应检测电路分别和扬声器和金属导线网相连接。
优选的,金属导线网是感应电路的输入端。
优选的,金属导线网中金属网格的间距小于人的手指宽度。
优选的,感应检测电路是数模混合电路,包括传感电阻、电容、电压比较器和触发器。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的降低了手机在防盗过程中出现虚报、错报的概率;由手机用户自由选择是否开启防盗功能,这样就避免了在使用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通过设置关闭报警音的密码,有效的区分了手机用户和盗窃人,从而迅速有效的引起机主的注意;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人体触摸感应方式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而且成本低廉,所以触摸感应式防盗手机会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导线网的设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报警感应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原理是:在手机外壳均匀覆盖一层金属导线网,手机内部安装有人体触摸感应信号检测电路,简称“感应检测电路”。当人手触摸到手机外壳时,手机外壳的金属网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由于手机、人体和大地构成导通回路,泄放电荷导致。在手机外壳金属网产生的感应电流被“感应检测电路”检测到后,即可产生感应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驱动手机产生报警音。
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
在触摸感应防盗手机的外壳10均匀覆盖一层金属导线网11,金属导线网11的金属网格间距较小,使得手指接触触摸感应防盗手机表面任何地方都会接触到金属导线网11。在手机的主板12设置有感应检测电路13,该金属导线网11作为手机内部感应检测电路13的输入端,感应检测电路13采用数模混合电路,由传感电阻、电容、电压比较器和触发器等构成。感应检测电路13和金属导线网11共同构成报警感应电路。
当手指触摸到金属导线网11后,会将报警感应电路连通,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信号,感应检测电路13将检测到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产生稳定的电平信号,该电平信号驱动手机扬声器14可以产生报警声音。
在使用过程中,触摸感应防盗手机通常放置在衣服口袋或皮包内,处于周围绝缘环境,只有人体接触后,触摸外壳10上的金属导线网11才会和大地构成导通回路,产生感应电流,因此人体触摸感应方法相对于红外辐射感应方法具有更为准确的人体识别功能,有效地降低了虚警概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75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