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转炉预应力挡座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88412.8 | 申请日: | 2007-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10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黄其明;王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46 | 分类号: | C21C5/4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爱云 |
地址: | 40001***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预应力 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机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转炉的预应力挡座机构。
背景技术
转炉是炼钢工艺设备中的一项重要的核心设备,而转炉与托圈的联接支撑系统是转炉设备中的核心,挡座机构是大部分转炉的联接支撑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转炉倾动过程中,它起到了炉壳对托圈的相对定位作用,部分挡座机构还承担了转炉转动过程中转炉炉体的巨大重力和运动冲击载荷,其工况非常恶劣。参见附图1、2:一般来说传统的挡座机构主要有托圈1、炉壳2、托圈挡座3和炉壳座4等组成,托圈1安装在炉壳2上,托圈挡座3焊接在托圈1上,炉壳座4焊接在炉壳2上,炉壳座4被夹持在托圈挡座3之间。
传统的挡座机构在使用中发生过一系列的问题,几乎每一座转炉的挡座都会在使用过程中有间隙增大的现象,这使得转炉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的震动、异响、冲击,严重时甚至将托圈挡座3与托圈1的焊缝撕裂,造成托圈挡座3脱落、转炉吊挂机构损坏等严重的安全事故,严重影响转炉的安全运行。另一方面该间隙的存在也加大了转炉的冲击和日常维护量。从多种转炉联接支撑系统中在国内使用的30余年的使用情况看,采用传统挡座机构在生产使用中的上述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此外,从机构原理上看,当转炉倾侧时,传统挡座机构只有一侧的托圈挡座3受力,这在受同等载荷条件下,也必须加大托圈挡座3的结构尺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炉的预应力挡座机构。该实用新型炉壳座焊接在炉壳上,两侧托圈挡座的上部用预紧拉杆及联接构件连接并预紧。本实用新型通过预紧拉杆和联接构件在两侧托圈挡座的内侧焊接根部产生预压应力,并将载荷扩散到两侧托圈挡座,可大大改善转炉挡座的受力状态,延长转炉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是一种在转炉上具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托圈挡座焊接在托圈上,托圈挡座的上部加高用于安装预紧拉杆和联接构件;炉壳座焊接在炉壳上,两侧托圈挡座的上部用预紧拉杆及联接构件连接并预紧,即在预紧拉杆中施加一定的预紧力,炉壳座被夹持在两侧托圈挡座之间,炉壳座与托圈挡座的接触支撑面在高度方向必须在托圈和预紧拉杆之间,炉壳座的几何形状需作适当修改。预紧拉杆和联接构件施加的预紧力在两侧托圈挡座的内侧焊接根部产生预压应力,当一侧托圈挡座受压时,受压托圈挡座由于受预紧拉杆的拉力,可大大降低受压托圈挡座的内侧焊接根部的弯曲应力,同时将一部分载荷分散到另一侧托圈挡座上,并有效限制托圈挡座在使用过程中的间隙加大。
本实用新型是预紧拉杆施加力的点位使得炉壳座与托圈挡座的接触支撑面A在高度方向上必须在托圈和预紧拉杆之间,对于施加预紧力的构件预紧拉杆和联接构件,其结构形式可以是螺栓或螺杆与螺母的组合,也可以是拉杆和螺栓的组合或其它等能在托圈挡座中产生预紧拉拉力的结构。
该转炉预应力挡座机构可以布置在转炉托圈的上方,也可以布置在托圈的下方或托圈上下均布置。
该转炉预应力挡座机构布置在托圈耳轴端,也可以布置在转炉托圈的耳轴两端或者以某角度在托圈周边布置若干组。
本实用新型技术机构原理合理,在对原有转炉挡座机构作不大的改动基础上,采用预应力结构大大改善转炉挡座机构受力条件,提高了转炉的安全性、降低了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的冲击,减少了设备的日常维护,延长转炉设备的寿命、提高了可靠性,是一种在转炉上具有推广价值的新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转炉挡座机构的结构图;
图2是传统挡座机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挡座机构的螺杆实施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挡座机构的拉杆实施例。
图中,件1为托圈,件2为炉壳,件3为托圈挡座,件4为炉壳座、件5为预紧拉杆、件6为联接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3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托圈挡座3焊接在托圈1上,炉壳座4焊接在炉壳2上,两侧托圈挡座3的上部用预紧拉杆5及联接构件6连接,并拧紧螺母在预紧预紧拉杆5中产生一定的预紧力,炉壳座4被夹持在托圈挡座3之间,炉壳座4与托圈挡座3的接触支撑面A在托圈1和预紧拉杆5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84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动力的无人机
- 下一篇:一种可折叠式载人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