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分离罐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0110.4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17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贾瑞清;刘振强;马履翱;徐善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7/04 | 分类号: | C10G7/04;C10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100055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用油净化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真空滤油机的真空分离罐。
背景技术
工业用油(如润滑油、绝缘油、透平油、压缩机油、冷冻机油等)在使用中,因受潮、进水、氧化、颗粒污染等原因,使油的品质下降,需经净化、再生后恢复油质。真空滤油机就是一种工业用油净化设备,主要部件包括过滤器、加热器、真空分离罐、真空泵、输油泵、进油管、出油管和阀门等,其间通过管道连接。待处理油在真空滤油机中经过过滤器过滤去除油中的杂质,经过加热器加热油液,使油中的水分蒸发为气体,经加热后的油液经进油管注入到真空分离罐内进行油水、油气分离,去除油中的水、气。由真空分离罐脱出的气体通过真空泵从抽气管抽出;去除水、气的净化油通过输油泵由出油管中排出。
现有真空分离罐主要由设置在罐内的喷油器、分离器、真空管路、液位计等组成,其分离器一般采用丝网组合分离器或者填料分离器,雾化后的油液流到隔网或填料分离器进一步实现脱水、脱气,此时油液在分离器表面成线状分布,同分离器接触不充分,油滴易于汇集而并没有被延展拉薄,导致脱水脱气效果差。为提高脱水脱气效果,公告号为CN2316311Y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滤油机油分离器”,其中真空罐内设置的油水分离架由上下排列的至少五片具有褶皱的油水分离片构成,油滴在分离片上翻滚、拉伸,便于油水、油气分离,同时在其所述分离片的褶峰和褶谷处设置了开孔,以使在其所述分离片上翻滚和拉伸的油滴,从而由褶谷处设置的开孔滴落到下面一层分离片上,由于其所述分离片采用相错设置,从上一层分离片褶谷开孔处滴落的油滴可以落在下一层分离片的褶峰处,这样油滴可以继续沿着分离片的褶皱翻滚、拉伸和再继续向下滴落。但该文献中的分离片上的开孔是设置于褶皱处,目的是让油滴可以从开孔流到下一层分离片上去,而油滴不可能从位于褶皱处的小孔流到分离片的背面而不滴落,也就是说,在上述分离器中主要利用了其分离板的上表面,而没有利用分离板的下表面来延展和拉伸油滴,分离片的利用率低,所需分离片占用空间大,油水、油气分离效果差。
现有技术的喷油器一般采用圆盘形喷淋装置,设置于壳体上部的雾化器是利用油中水分在真空状态下产生低温沸腾,汽化为气体,以及在真空状态下各种气体的气泡破裂成雾状的原理,进行自然雾化。其雾化效果差,从而导致现有真空分离罐对油液的脱水、脱气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为克服公知技术存在的弊病,而提供一种分离板利用率高,油液、油气分离效率高,分离效果好的真空分离罐。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分离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真空抽气管口、进油管口和出油管口,在所述壳体内设有分离器以及与所述进油管口连接的喷油器,所述分离器设置于所述喷油器下方,所述分离器包括多片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分离板,所述分离板上设有便于油液从所述分离板上表面流到所述分离板下表面的小孔。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分离板为平面或曲面或折面。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分离板互相之间为平行设置,所述分离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80度。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分离板互相之间通过穿过所述分离板板面的支撑杆固定。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支撑杆水平设置,所述分离板上具有为便于所述支撑杆固定的竖直部。
上述真空分离罐,相邻所述分离板之间的距离为5-20mm。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喷油器上设有旋转喷嘴。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液位计。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光电泡沫检测开关。
上述真空分离罐,所述喷油器与分离器之间的间距为200-4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未经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01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