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病毒类减毒活疫苗在制备治疗艾滋病和流感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0227.2 | 申请日: | 200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4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公殿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殿力 |
主分类号: | A61K39/12 | 分类号: | A61K39/12;A61P31/18;A61P3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61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病毒 类减毒活 疫苗 制备 治疗 艾滋病 流感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供人类治病用的药物,特别是一类病毒类减毒活疫苗在治疗艾滋病和流感的用途。
技术背景 艾滋病和流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性疾病。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4000万人。流感在1918-1919年的流行,造成4000多万人死亡。它们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现有药物中都有一定的缺陷,如疗效不理想,毒副作用大,应用范围小,易产生耐药突变,造成抗生素的滥用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种没有毒副作用,而且对艾滋病和流感同时能有特效治疗的药物——病毒类减毒活疫苗及其治疗艾滋病和流感的用途。
本发明所提出的病毒类减毒活疫苗,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病毒制备的减毒活疫苗,其制备方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三部。
本发明所提出的病毒类减毒活疫苗治疗艾滋病和流感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对艾滋病和流感患者均为注射治疗。病毒类减毒活疫苗注射到患者体内,可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干扰素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特效。艾滋病和流感病毒可以被病毒类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内源性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的多种抗病毒蛋白所杀灭,从而治愈艾滋病和流感。
应选择非逆转录RNA病毒类减毒活疫苗治疗艾滋病和流感,它具有以下优点: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干扰素效价高,治疗效果好;病毒进入机体后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对人体无危害;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最小或没有。非逆转录RNA病毒制备的减毒活疫苗有许多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等经过多年的使用,证明是安全的,为最佳的治疗疫苗。
注射减毒活疫苗后2-12小时可产生干扰素,12-24小时可产生作用,72-96小时达到高峰,第8天干扰素效价衰减一半,即半衰期为8天。治疗中为了避免产生耐受现象,应避开干扰素的高峰,在干扰素效价下降时,再次注射减毒活疫苗,以维持干扰素的高效价,来达到治疗艾滋病和流感的目的,因此最佳给药的时间间隔定为5-7天。
病毒类减毒活疫苗治疗艾滋病和流感的最佳方法为:每隔5-7天,肌肉注射1次,每次1-3ml(最少包含1000个病毒颗粒),直至病人临床痊愈为止。
艾滋病是逆转录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病毒通过其逆转录形成的DNA中间体整合入细胞染色体,随细胞分裂而进入子代细胞中,因此成为病毒携带者,并不断释放病毒,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程长,治疗时间较长,在无临床症状时,可以停止用药或血液中检查不到病毒,可以停止用药。减毒活疫苗治疗艾滋病,可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病毒不产生耐药突变,治疗效果好于现在使用的一切药物。一般几个月,发病即可临床治愈;病毒携带者可治疗到血液中检查不到病毒。
流感的治疗,肌肉注射一次减毒活疫苗,24小时即可退烧,再休息几天即可痊愈。如果未痊愈,隔5天再注射1次,即可痊愈。
具体实施方式 病例1
李某,30岁,男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肌肉注射,每次3ml,每周注射1次,3个月后,血液检查,未检查出艾滋病病毒。
病例2
王某,52岁,男性,艾滋病患者。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肌肉注射,每次3ml,每周注射1次,6个月后,临床痊愈。
病例3
周某,4岁,女孩,患流感,发烧在39度以上,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1ml,24小时,退烧,达到正常体温,又休息2天,症状全部消失,即痊愈。
病例4
刘某,10岁,男孩,患流感,发烧在38度以上,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2ml,12小时,开始退烧,24小时达到正常体温,又休息1天,症状全部消失,即痊愈。
病例5
张某,21岁,男性,患流感,发烧在39度多,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2ml,12小时,开始退烧,24小时达到正常体温,又休息3天,症状全部消失,即痊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殿力,未经公殿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02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