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机玻璃钢电缆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1562.4 | 申请日: | 200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81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叶进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新世复合管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9/06 | 分类号: | H02G9/06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红英 |
地址: | 310013***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玻璃钢 电缆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地下敷设的保护装置,特别是属于一种有机玻璃钢电缆保护管及其专用的管枕。
背景技术
目前对电缆的埋设一般采用水泥管作为电缆的保护管,水泥管体积和重量都较大,不便于运输和施工,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机玻璃钢电缆保护装置(专利号:ZL96219976.1),该电缆保护装置由电缆保护管和管枕组成,管枕又称电缆保护管固定支架,其功能主要是在电缆保护管敷设过程中起支持和定位作用,电缆保护管在电缆沟中埋设时,为使管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管子有一定的支撑作用,防止在电缆敷设时,造成管子移位、错位、相互挤压而损伤电缆,尤其在多列多层埋设系统中,采用管枕来分层定位,使保护管埋设在电缆沟中排列有序,保证穿缆通畅轻滑,该中国专利一种无机玻璃钢电缆保护装置,其管枕是一个单体,单体与单体不能相互组合,不能任意并联,灵活性较差,不便于电缆多列多层地敷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个管枕可任意组合并联的电缆保护装置,这种保护装置的管枕体积小,便于运输,单个管枕之间组合方便,灵活性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有机玻璃钢电缆保护装置,包括空心的保护管和支托保护管的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枕由多个管枕单体相互通过榫合结构榫合而成,所述管枕单体其下部为平面,上部开有半圆形的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榫合结构由设于管枕单体上的榫槽和与榫槽相配合的榫头构成。
所述榫头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管枕单体上的榫槽相榫合。
所述榫槽为燕尾槽。
所述保护管由有机玻璃钢制成。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管枕由管枕单体相互榫合而成,便于运输,管枕单体间可任意组合并联,组合方便、灵活性高,便于电缆的敷设,尤其在电缆多列多层埋设系统中,采用这种结构的管枕来分层定位,使保护管埋设在电缆沟中排列有序,保证穿缆通畅轻滑,从而避免造成管子移位、错位、相互挤压而损伤电缆。电缆保护管由有机玻璃钢制成,具有强度高、耐腐蚀、非磁性、不变形、耐热性高、耐水性好、重量轻、施工简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榫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管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其包括空心的保护管1和支托保护管1的管枕2,保护管1由有机玻璃钢制成,具有强度高、耐腐蚀、非磁性、不变形、耐热性高、耐水性好、重量轻、施工简便的特点,管枕2由多个管枕单体3相互通过榫合结构榫合而成,管枕单体3其下部为平面,上部开有放置保护管1半圆形的槽4。
榫合结构由设于管枕单体3上的榫槽5和与榫槽5相配合的榫头6构成,本实施例中榫槽5设计为燕尾槽,榫头6是一个单独的配件,榫头6的两端也设计成燕尾形,分别与相邻两个管枕单体3上的榫槽5相榫合,榫槽5与榫头6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可设置在管枕单体3的上、下、左、右等处。
为了减轻管枕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管枕单体3上设有砂土填充区7,每层管枕和保护管放好后用砂土填实,为了加强管枕的强度,管枕单体3上还设有若干加强筋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所示的电缆保护装置,与实施例1中所示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榫槽5和榫头6的结构有所不同。
参见图4,由图4可知,本实施例中榫槽5的形状为带柄球形,榫头6也不是一个单独的配件,它是设在管枕单体3上,相邻两个管枕单体上的榫槽5和榫头6可相榫合。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可应用户的不同要求组成多管多列的电缆导管系统,适用于电缆通过交通道口埋设和电缆过河、过桥等特殊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其施工简便、强度高、耐腐蚀性等优越性,是目前国家基础性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新世复合管道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新世复合管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15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